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低碳真相 > 第20章 众说纷纭的气候理论(1)

第20章 众说纷纭的气候理论(1)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低碳难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低碳科学理论本身的不确定性。

在气候学说理论上,科学家们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博弈,反对气候变暖理论的力量也不可小觑,“气候门”事件之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各种丑闻接连暴露,使得全球变暖的质疑派和反对派更加扬眉吐气,这一切都给低碳发展带来巨大的阻力。

人们开始争论地球真的变暖了吗?全球变暖理论与冰河世纪理论之间,高举反对气候变暖旗帜的科学家理查德·林德森与捍卫气候变暖的主流科学家之间,《不可忽视的真相》与《全球变暖大骗局》之间的种种对立,使得低碳科学处于尴尬的境地。众说纷纭的气候理论让人们眼花缭乱,却掩盖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不同的学术观点代表着不同的利益方在博弈。

在意见的自由市场里,只有经过博弈、交锋、碰撞、呈现,低碳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被人们所接受,而这一过程是漫长的,这也就注定了低碳难是不可避免的。

气候门

在举世瞩目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前夕,气候科学界发生了一起著名的“气候门”事件。

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RU)成立于1972年,是最早开始研究人为气候变暖的研究所,拥有世界最大的全球气温数据库,该中心的研究成果也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07年世界气候报告的重要基础。2009年11月17日,该研究中心科学家与全世界气候研究科学家之间交流的邮件被黑客攻破,内容泄露,随后在2009年11月30日被《华尔街日报》刊登了大部分,舆论一片哗然。在邮件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负责人菲尔·琼斯刻意篡改气候数据,使得结果符合他们预设的气候变暖的观点。

给人们更大打击的是“气候门”的另一个关键人物,是著名的“曲棍球棒”曲线理论的提出者,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气候学家迈克尔·曼。“曲棍球棒”曲线理论,2001年被纳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气候变化报告中,变成了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第二次全球变暖报告的中心议题,是支撑人类活动导致地球变暖的科学理论的重要依据。

菲尔·琼斯和迈克尔·曼大量私人来往的电子邮件正是“气候门”事件的关键。琼斯为了证实迈克尔·曼“曲棍球棒”曲线理论的正确性,指示其助手将测量获得的气候变化数据进行人为修正,把有利于证明气候变暖的数据放大,而不利于证明气候变暖的数据缩小,并对一些古树年轮中显示地球史上曾存在变暖这一事实的数据进行掩盖。琼斯将这些做法称为“技术性处理”,但这样的做法可以说是用人为手段有意识地来证明气候变暖,显然已违背了科学家以事实为依据的职业道德。

其实,迈克尔·曼“曲棍球棒”曲线理论的主要观点一直受到广泛质疑。首先是数据的真实性。美国气象预报专家沃茨致力于调查原始温度数据采集点的质量问题。截至2009年底,他们已经实地调查了534个气象站。按照美国官方的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气象站标准,他们发现已经调查的气象站中,有56%是严重不合格的(误差高于5摄氏度),87%的气象站是不合格的(误差高于1摄氏度),而这些不合格的气象站的测量数据多数是偏向气候暖化一边的。

此外,美国最权威的飓风预报专家威廉·格雷也在国际气候变化研讨会演讲时公开表示,“全球变暖”有数据操控的嫌疑。由资深统计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统计学委员会主席瓦格曼领头的3个统计学家给出了这样的结论,迈克尔·曼的去中心方法在数学上根本是不正确的。如果不用这种运算法则,从再度显示的图表中可以看出,中世纪比今天还要热,而迈克尔·曼对此的辩解竟然是:方法不正确没有关系,结论对就行了。

中国气象局的气象专家于飞也表达了同样的怀疑。“工业革命以来的变暖是属实,但是放到更长的时间尺度上,这样的变暖很平常。”于飞说,他参与了一个重大项目的数据整理,调查了中国一千年以来主要气候特征的变化:“根据史书、树轮、岩层反推,平均气温是很容易得到的,汉朝时期比现在更暖。”

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塞斯更是支持并发起“俄勒冈宣言”,收集相关领域专业人员的真实签名。“俄勒冈宣言”签署者同意:没有让人信服的证据证明温室气体造成地球的灾难式变暖。截至2010年年初,已经有31 072人签名,其中有9 021名有相关领域博士学位的签名者,甚至包括当代最杰出的物理学家费里曼·戴森。

“气候门”的爆发,使得这种质疑有了更大的支撑。在否定迈克尔·曼成就的同时,也是在直接否定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

可怕的是,被泄露出来的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的电邮不只是迈克尔·曼、琼斯博士两人之间的通信,还包括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科学精英的电邮,其中就有加文·施密特。他是前文提到的著名的詹姆斯·汉森的最主要的助手。(汉森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研究所的地球表面温度工作记录,其重要性仅次于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的数据。)

电邮泄露出来的事实表明,这帮科学家们一直在竭力隐藏或者操纵数据,把以往的气温记录压低,向上“调整”最近的气温,以此来制造气温加快上升的感觉。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两个国家的科学家一直在比较原始数据与官方发布的气温记录之间的差距,他们每一次都发现了同样的诡计:基本上是平直的温度曲线都被改成了上升的曲线。在这些气候科学事件中,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都施加了影响。

此事在西方媒体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称之为气???研究学术界的丑闻。一些对气候变暖的观点原本就持怀疑态度的政客借机发难,美国国会议员詹姆斯·桑森布雷纳称“这是科学的法西斯”,并要求国会严审奥巴马政府的减排计划。

一位很受尊敬的美国气象科学家E·佐利塔就呼吁,禁止迈克尔·曼博士和琼斯博士进一步参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任何工作。英国东英吉利大学则非常低调地回应“气候门”事件,另外该气候研究中心站上过去9个月的所有数据也突然被删除。2009年12月2日,英国东英吉利大学宣布,气候研究中心负责人琼斯博士将离职,等候彻底调查。迈克尔·曼博士也在他所在的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接受“不规范科学研究”调查。这对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的公信力给予了致命的打击。

冰川门

几乎所有的北半球国家都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迎来了2010年,在此背景下,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各种科学丑闻接连曝出,继“气候门”事件之后,“冰川门”又接着开场了,一场关于“地球是否真的变暖”的激烈争论正在展开。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2007年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中写道,“喜马拉雅冰川的消融速度超过了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冰川,如果全球变暖的速度持续下去,喜马拉雅冰川在2035年,甚至更早消失的可能性非常高”,随后还附上了喜马拉雅冰川过去40年的融化数据记录。文中注释称,这一说法援引自世界自然基金会2005年的一份报告。

而在世界自然基金会这份名为《冰川、冰川消融和后续影响概述》的报告中,确实可以找到上述说法。但世界自然基金会承认,报告中喜马拉雅冰川消融的说法来自1999年发表于《新科学家》杂志上的一篇新闻报道。

这篇由《新科学家》杂志记者弗雷德·皮埃斯撰写的新闻报道提及,国际冰雪委员会报告的首席作者、印度尼赫鲁大学副校长萨伊德·哈斯南预测,“按照目前的消融速度,喜马拉雅冰川的中部和东部将会在2035年前消失”。但是之后哈斯南公开声明:“我从来没有预测过喜马拉雅冰川消失的日期,我只是在一次采访中简单地提到40年内冰川会有消融,2035年这个数据是记者的虚构。”

层层追溯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极为严肃的评估报告中有关喜马拉雅冰川问题的基本论点,竟来自10年前一篇不够严肃的新闻报道。这让有4 000名科学家参加的,号称最严谨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再次被众人质疑。

祸不单行,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报告中所指出的“气候变化将威胁到40%的亚马孙雨林”,这种报告因为所列事实极具冲击力,自然引人关注。此结论再次援引了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报告,原报告作者声称他们的依据来自《自然》杂志,但很快人们发现,原文指出这一威胁来自砍伐,并非来自气候变暖。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之所以连续陷入各种门事件,都是“灰色文献”惹的祸。灰色文献是指那些非公开发表的会议文集、论文、报告、档案等文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报告,正是所谓的灰色文献。灰色文献连续被引用进这个由各政府和国际组织参加,报告摘要在大会上一句一句过,报告主体部分则一页一页过,经过三次严格审查程序,所有内容达成一致后,终稿才正式出台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权威报告中,让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一再颜面受损。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世界自然基金会均已在站上对此事发表公开道歉声明,但这些组织仍坚称,冰川正在大量融化是事实,预测错误不能掩盖全球变暖构成实际威胁的铁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德布尔也只好站出来,给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擦屁股。他强调,喜马拉雅山地区的冰川正因为全球变暖而加速消失。“没有人可以否认这一点。这好比泰坦尼克依然在沉没,只不过沉没速度比先前预想的要慢一些。”

“气候门”、“冰川门”以及后来的“亚马孙门”等事件,使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遭遇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信任危机。

冰河世纪理论

驱动人们去发现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中各种错误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人们对人类活动导致地球温度升高这一理论的质疑。近年来“冰河世纪”的天气实况与“气候变暖理论”所形成强烈的反差效应使这一质疑声更加底气十足。

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其主要目的是防止人类活动造成地球变暖。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从亚洲到欧洲,再到北美洲,整个北半球都在天寒地冻中迎来了2010年。更糟糕的是,各地这种持续性的严寒都是几十年一遇的:北京的气温达到40年来最低;英国面临30年来最冷的一个冬天;韩国首尔的降雪量达70多年来最大值;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低温创下112年以来的纪录;2008年,我国南方遭受过一次雨雪冰冻天气,造成了严重的冰灾。很多人明显地感受到,这些天气现象与持续了若干年的“暖冬”背道而驰。

于是,“冰河世纪”理论重新抬头。俄罗斯数学物理博士阿布萨马托夫认为,2009年的北半球严寒恰恰证明了自己的“冰河世纪”理论--全球变冷而非变暖将是今后100年的发展趋势,主要原因是太阳活性和辐射角度发生变化,其释放到地球表层的能量在慢慢减少。全球气候将会在未来数年呈现出逐步降温的趋势,其最终的发展结果很可能是新一轮冰川期的到来。

2008年11月,《自然》杂志刊登了英国爱丁堡大学地球物理学教授托马斯·克罗利和多伦多大学威廉·海德合著的论文,称地球按照它的自然周期规律和轨道变化,应该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冰河世纪,但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延缓了这一过程。

虽然“地球变冷说”并不是克罗利最早提出的,但是他的物理模型却最有说服力。克罗利教授的学说主要源于在一个以万年为单位的时间领域内对冰河纪周期规律的研究。200多万年前,地球进入了第四纪冰期,其中经过了十几次波动,冷暖相互交替。每次变冷的时候,被称为亚冰期,大约持续10万年左右,而两次亚冰期之间的时段被称为间冰期,约为两万年。作为地球物理学家,克罗利通过分析对比过去的历史数据,从中推断出,地球如今处于一个间冰期内,正在逐步向新的冰河期转变。

到了2008年,除了托马斯·克罗利,俄罗斯科学家哈比布罗·阿布萨马托夫也提出了新“地球变冷说”。他认为地球在1998~2005年度过了全球变暖的高峰期,未来10年,全球变暖将逐渐停止,即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长了4%。全球变暖主要是太阳几乎在整个20世纪持续保持不寻常的高发光度造成的,而现在太阳的发光强度正在逐渐下降,大约在2041年会降到最低点。正是这一点将成为地球显著变冷的原因,但海洋会推迟地球显著变冷的过程,全球变冷的高峰期将出现在2055~2060年。

其实,这并非是所谓“冰河世纪”理论的第一次现身。早在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研究发现,冰核心、海洋沉淀物核心、地质记录以及古生物种群的研究数据等各种证据均表明,在漫长的地质史上,地球曾历经三次温度持续下降的时期,地理学家将之称为“冰河期”;地球存在一个有规律的冰川期循环模式,即每个冰川期大约持续10万年,两个冰川期中间由大约持续1.2万年的间冰期隔开。虽然学界至今对冰河期成因仍无定论,但“米兰科维奇循环”与冰河世纪形成的密切关系已为大部分学者所认可。该假说认为,地球的倾角变化、轨道形状以及摇摆度变化导致太阳辐射角度的循环变化,这是冰河期的主要成因。在这个自然循环中,每隔大约11万年,地球温度就会达到一次顶峰。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