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哥本哈根:悲剧大片(3)
就在这时,一位新兴大国的领导人主动约见我,说有紧急的事情要和我谈。他告诉我,他从一位欧洲领导人那里得到通知,说今天晚上有一个会议。我对他讲,我没有得到通知。回到住地,我紧急召集中方人员进行查询,确认我们代表团没有接到通知。在这种情况下,我决定:第一,向大会秘书处咨询;第二,请杨(洁箎)外长给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打电话告诉真相;第三,即使没有接到通知,我们也仍然派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与会。”温家宝说,“那时奥巴马总统还没有抵达哥本哈根。何亚非副部长到达会议,首先代表中国政府代表团进行抗议,并且说‘我是不请而来的’。”
温家宝总理说:“为什么不通知中国?至今没有人向我们作任何解释,至今在我的脑子里还是一个谜团。”
这是中方的版本,但是,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版本则认为是中国过于傲慢,由主要元首参加的会议却只派了外交部副部长这样一个不能做主的官员来参加,直接延缓了会议的进程,还有人认为中国有涉嫌破坏哥本哈根协议的企图。
既然是迷案,自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让外界难以判断谁对谁错。但这起迷案,也多少证明了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博弈的艰难与诡异。
2009年12月18日,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最后一天,局面依旧僵持,各国代表都已经丧失了信心。大厦将倾,一木难支,但在这个时候,美国表现出了它作为世界第一大国的强大手腕。
18日晚,美国总统奥巴马急忙要与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见面。中美会谈开始之前,美国白宫方面的工作人员大吃一惊。因为,温家宝正在与巴西、印度、南非领导人举行会谈。奥巴马接到相关报告后,直接闯进了会场。奥巴马不顾外交礼仪,直接推开了基础四国元首会谈场所的大门。
奥巴马与基础四国领导人面对面举行了这场关键性的闭门会议,使得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没有完败。五国领导人亲自出面就协议内容进行协调,最终达成了一个充满妥协味道的《哥本哈根临时协议》。这个协议是在28个主要国家领导人及代表,在18日凌晨起草的一份草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不过,这份《哥本哈根临时协议》令很多观察人士感到失望,因为该文件没有规定发达国家到2020年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同时还将包括“全球在2050年前减排温室气体50%、发达国家在2050年前减排温室气体80%的目标”从文中删除。
这份《临时协议》并不具有任何法律性约束,但仍需要得到缔约方的一致同意背书才能生效。就连《临时协议》举行决议的大会,直到19日凌晨2点左右才召开。包括图瓦卢、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古巴、苏丹等发展中国家,向这份协议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它们谴责这份协议是由28个国家在未经和其他各方协商讨论的情况下闭门产生的,程序上“不民主、不透明”。它们还谴责这份协议在内容上过弱,完全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缺乏实质内容。大会因意见针锋相对、无法协调而多次休会,并一直延续至19日早上9点左右。
为此大会只好进一步妥协,大会休会长达一个小时左右。当会议重新召开时,大会主席宣布各方同意“注意《哥本哈根临时协议》”。
“我们最终促成了一个协议,”哥本哈根当地时间12月19日上午11点,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半个小时前,大会宣布达成“草案决议”,称各方同意“注意2009年12月18日产生的《哥本哈根临时协议》”。负责政策协调和战略规划的联合国助理秘书长罗伯特·奥尔在同一个发布会上解释,“注意”在联合国的法律术语语境中等同于接受,即各方一致同意该文件成为联合国附录文件。但对此文件持有保留意见的国家和地区不必签署。但在媒体眼里, “注意”这一表述是很弱的,表明大家对它的接受程度存在分歧。
就这样,万众瞩目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就此失败了。
哥本哈根的后遗症
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失败了,但没有完败,至少它见证了追求全体成员国一致通过的联合国议决方式暴露出来的局限性,也见证了领导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领导权的变迁。领导者从欧洲变成了中国和美国。
德国德新社就这一会议情景评价说:“由此可以看到一种新的世界秩序,即美国和中国指挥合唱团,新、旧强国主要演唱独唱部分,而其余国家则演唱副歌部分。”
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说:“作为气候变化谈判,此次会议的成果不完整,但是如果说有什么贡献的话,那就是反映出一个新世界秩序。”
有人指出,当初大肆宣传此次会议将成为120多位世界领导人齐聚一堂的外交博览会,但实际情况则是通过美、中两国领导人的谈判艰难达成协议,因此,此前一直以地球环境守护者自居的欧盟此次颜面尽失。欧盟轮值主席国瑞典首相弗雷德里克·赖因费尔特直到最后阶段仍在召开主要缔约国会议,竭尽全力进行斡旋,但真正给谈判画上句号的还是美中两国领导人的一对一谈判。德新社报道说,在两国领导人大玩“政治扑克牌游戏”的近12个小时里,接近100名的代表只能无可奈何地坐着等待。
其实,欧盟是想在这次气候变化大会上发挥它的作用的。法国总统萨科齐在会议上就明确提出,如果世界上各国作出的承诺更积极,欧盟愿意把援助资金再翻倍,把减排的目标再加倍,提高到30%。应该说欧盟在这个问题上依旧表现积极,希望能够在哥本哈根达成一个协议。所以说,如果要在哥本哈根大会上评选一个最佳形象奖,在三股势力中欧盟得分肯定是最高的。
但可惜的是欧盟拥有道义,却和十几万上街游行的环保人士一样,缺乏足够的影响力和实力。随着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改变,欧洲已经从工业革命时期的霸主逐步沦丧为边缘体了,如今能够左右世界格局的是中国和美国。
首先,从中美目前的综合国力来看,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中国这几年综合实力增长非常快,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格局博弈中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
其次,中国和美国两个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加起来占了世界总排放量的37%。如果没有中国和美国参与,即使欧盟不排放二氧化碳,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所以,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之所以失败就源自中美之间巨大的利益分歧。
换句话说就是单轨制和双轨制之间的巨大鸿沟造成的,这使得双方回旋的余地极小。在博弈过程中,各方没有表现出更大的胸襟和智慧,几乎都是毫不退步的架势,缺乏灵活性,各方彼此并没有作出更大的让步。
这再次凸显了经济学博弈论中囚徒困境的局面:每个囚徒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不关心大家共同的利益。此刻,人类各国都像这个牢狱里的囚徒,太关注自己的利益,而没有考虑到人类共同的利益。于是,大家都斤斤计较,大家都毫不退让,最终让这次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成为人类发展历史上见证人性自私、丑陋的大舞台。
伴随着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失败中闭幕,后遗症也逐渐显现,分裂越来越明显,2010年3月初,基础四国为准备墨西哥坎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度召开筹备会,这次基础四国的盟友七十七国集团并没有参加。这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信号。
结语
至此,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变成了一部全球悲剧大片,一部见证人性自私的大片,一部见证国际巨大分歧的大片,一部见证低碳发展举步维艰的大片!
哥本哈根大会结束了,留给人们无尽的思索。
建设低碳社会的号角已经吹响,但是前进的脚步却一再迟疑,除了各自的利益之争外,低碳还面临着新一轮的考验。因为低碳是建立在气候变暖的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然而就在哥本哈根大会前夕,低碳科学的大厦面临着根基不稳的态势,2009年11月发生的“气候门”事件,让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颜面荡然无存。气候变暖科学理论再次被人们质疑,此刻真理究竟掌握在谁的手里,我们无从得知。下一章,本书将就地球变暖的科学理论正反两派的争论展开全面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