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低碳真相 > 第18章 哥本哈根:悲剧大片(2)

第18章 哥本哈根:悲剧大片(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欧盟的心态是比较复杂的,如果配合美国,那就意味着要将它主导的针对气候变化的所有国际框架推倒重来,这是对它几十年心血的糟蹋。再说,国际谈判是需要巨大的时间成本的,作为呕心沥血熬过来的欧盟,何尝不知道呢?

但如果不配合美国,《京都议定书》签订后由于美国的退出而贬值的情况,欧盟心里自然也很清楚。好不容易在巴厘岛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将美国重新拖回来,此刻要反目,也是心不甘,情不愿。

尽管矛盾,但当欧盟更在意基础四国激增的碳排放量的强大刺激后,很大程度上将天平偏向了美国一方,从而使得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从三方博弈变成了单轨制与双轨制博弈的舞台。

激烈的暗战

围绕着单轨制还是双轨制的问题,各国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进行了激烈的斗争。

大会第二天,西方媒体就披露了所谓的“大会最终文件”。这份名为“丹麦提案”的决议草案,是由包括英国、美国和丹麦在内的西方发达的工业国家共同起草的。它擅自拟定了发展中国家人均碳排放目标、接受国际核查,并由世界银行掌控融资拨款权等条款。这就意味着,发达国家可以根据发展中国家的“实际表现”来决定是否提供资金援助。

“丹麦提案”一经披露,就引起发展中国家谈判代表的强烈不满。肯尼亚代表愤怒地说:“我们是张开双臂过来谈判的,而不是来接受已经被秘密约定的文本的!”

随后,“七十七国集团加中国”轮值主席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代表“七十七国集团加中国”宣布反对“丹麦提案”。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苏伟措辞严厉地抨击欧盟、日本和美国,指称欧盟近期表示拿出的100亿美元听起来很多,但全球人均不到两美元,在丹麦连杯咖啡都买不起。

苏伟语带嘲讽地说:“咖啡(coffee)和棺材(coffin)的发音在英文中非常相近,两美元可能还不够买块棺材板。”

“丹麦提案”引发的风波仍在蔓延。这份长达13页的草稿,似乎正在摧毁气候拯救者过去17年付出的所有努力。

交锋日趋激烈,2009年12月9日,曾经表示过要将温室气体纳入管理体系的美国环境保护署官员突然变脸,不肯谈论美国实际减排量化指标。美国气候变化特使斯特恩更是赤裸裸地表示,中国和其他主要发展中国家“是商谈的关键”,美国不会加入《京都议定书》。

美国的观点遭到猛烈反击。当天,中国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于庆泰表示,美国应该深刻地“自我反省”。

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进入第4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歧依然明显。欧盟轮值主席国瑞典气候变化首席谈判代表安德斯·蒂勒松暗示说,应对气候变化不能缺少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美国的参与。现在的谈判主要集中在《京都议定书》下的磋商,《京都议定书》是当前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唯一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动依据。2001年,美国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是目前唯一游离于议定书之外的发达国家。

2009年12月11日,在经过艰苦的讨价还价后,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谈判成果初露端倪,12月11日9点30分版本的《京都议定书》升级版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建议文稿,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大会讨论。文本草案显示,发展中国家坚持的双轨制得到确认,《京都议定书》附件Ⅰ国家在第二承诺期的减排义务,将以《京都议定书》升级版的形式规定。美国等非《京都议定书》缔约方国家的参与,将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框架》下给予规定。

不过,法律约束力的缺失却让很多人忧心忡忡: “如果达不成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为什么要耗这么多的时间来谈判?”

2009年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进入了第6天,各种会议和谈判从上午10点一直排到了晚上20点30分。会议进展艰难,预定会期过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大阵营间依然分歧重重。虽然“丹麦提案”在国际社会的谴责声中销声匿迹,发达国家让发展中??家承担更多义务的企图却一直存在。发展中国家根据气候变化相关国际文件提出的很多合理要求仍被发达国家搪塞和漠视,谈判再次险象环生。

2009年12月14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部长级谈判刚刚开始,各方吵架的调门就一下子高了起来。

上午举行的会议中,担任大会主席的丹麦官员抛开《京都议定书》,提出大概用半年到一年时间,解决“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长期合作行动”,并在2010年达成单一协议文本--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坚持的“双轨制”谈判只剩下一个。

上午10点30分,由于非洲国家谴责发达国家试图抛弃《京都议定书》并举行抗议活动,大会谈判进程被迫暂时停止。与此同时,代表发展中国家的七十七国集团表示,如果富裕国家不能正确对待《京都议定书》,七十七国集团不排除集体退出谈判的可能性。在非洲国家代表团全部退出上午会议后,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4国谈判官员经过紧急磋商,一起来到大会主席办公室,要求尽快召开全体会议,讨论非洲代表坚持的议题。

下午15点许,全体会议开始进行,讨论《京都议定书》的“主席草案文本”,观察人士分析,发展中国家14日的再度“发力”,是希望在领导人到会之前集体施压,确保《京都议定书》不被抛弃。

2009年12月16日,距离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结束还有36个小时,大会主席康妮·赫泽高辞职,改由丹麦首相拉斯穆森接任。随后,赫泽高被任命为大会主席的特别代表,负责组织非正式磋商。赫泽高解释说:“由于有115个国家元首参与峰会,由丹麦首相担任大会主席一职更为合适。”但是,在各方利益集团互不相让、谈判进程陷入胶着状态的背景下,赫泽高的“下课”难免引起各种猜测。有消息称,负有大会陷入僵局的责任,才是赫泽高辞职的真正原因。

事实上,随着会期临近终结,交锋愈演愈烈。由于美国代表对出台的长期行动计划文本非常不满,原定15日晚上22点开始的全体会议,一直拖延到16日早上7点才开始。人们注意到,美国的相关立场已经被放入草案文本的括号内,需要通过大会讨论来解决。

16日中午,新任大会主席、丹麦首相拉斯穆森试图启动高层会议,邀请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领导人到会发表讲话,并以推动谈判为借口,试图将主席国准备的一份草案提交给高层会议讨论。对于大会主席违反程序的这一做法,巴西代表率先表示反对,并得到中国、印度和南非的响应。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苏伟严正指出,大会主席不能未经各国代表讨论,凭空拿出一份草案,这不符合透明原则,是对与会各国的不尊重。

但是,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下,17日结束的长期合作行动特设工作组会议进展并不顺利。美国谈判代表执意要求在草案文本的修改中增加更多的选择项,让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的温室气体减缓压力。

在“终场哨声”即将吹响的前一天,各方谈判代表顽强地与时间赛跑,争取赶在18日领导人大会前基本达成协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布尔说,一度陷入短暂停滞的谈判正在继续向前推进。

领导人的交锋

一场武林大会,首先是小人物先上台,当酝酿出足够的气氛后才会有大人物出场。在哥本哈根的前期的激烈斗争中,很多都是代表团的团长们出场,真正决定命运的时刻,从12月16日才正式上演,上百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陆续抵达哥本哈根。

美中两国的领导人奥巴马与温家宝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到哥本哈根以后,两人都和多个国家与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展开了多场会谈。在这种沟通中,还留下了一个著名的迷案。

几个月后,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是这样描述这段迷案的。

“去年12月17日,也就是在哥本哈根领导人大会前一天晚上,丹麦女王为各国领导人举行了宴会,就在那次宴会上,我从一位欧洲领导人那里知道,那天晚上有一个少数国家参加的会议,他拿出了一个单子,上面赫然有中国的名字。但我感到震惊,我没有接到任何通知。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