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亲情似火
自于德长过继给于熟田之后,他由一个家变成了两个家,从此他也变成了一个双重身份的人,可以随便地在两家进出,一切都是随他。尽管此时的他还是要别人抚养,但他的心操得并不比大人少,他已经学会了砍柴禾做家务等简单的劳动技能,当然这些都是放学回家之后的事情,清晨起来要洗衣服,星期六星期天还要到小队里参加劳动,每上一天工可以挣到二点五分,这是大人们的四分之一,八爷于熟华小队长经常告诉他,小孩做事应该只管尽心地做,尽量地学,绝不能争工分。那些大人争工分时都争得面红脖子粗的,这是坏习惯,小孩就应该养成好习惯。
时值寒假,上进心极强的于德长,明白八爷并不很坏,他每天都是拚命地干活,以争取得到队长的表扬,爱听好话是小孩子的天性。因此他每天都要比同龄的孩子做更多的事,大人们都称赞德长做事卖力肯吃苦。可是到了晚上小队里评分的时候,反而比同龄人的工分还评得少半分,每天只得两分。第一次评分过后,于德长忍了,可是又三天后的晚上评分,他仍然每天还是得两分,这一下他再也忍不住了,他质问那几个评分的人,为什么只给他两分,而其它的孩子得两分半,有个别的孩子还得了三分。那几个评分的人一听,便拉长了脸说:“嘿!你也想与他们比,他们是什么人,你是什么人,他们是贫下中农的子弟,你是走资派的子弟,是要接受劳动改造的,把两分给你还是对你不错的嘛,再争一分也不给。”
于德长一听这话哭了,他哭得很伤心。这时,八爷走了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轻轻地把他拉到门外说:“叫你不要争就别争嘛,这些评分的人都是大队的红卫兵新指定的贫雇农代表,他们在小队里比我的权力还要大,我仅仅是排一下工,其它的一切都是他们当家说了算数,要不是他们都是一些白痴,不会排工安排农活,不然所有的事情都已经交给他们了,他们要不是知道自己没那本事,也早就把我一脚踢开了呢。回去睡觉!别哭,快别哭啊。”八爷深情地送走了德长。
寒假中的遭遇,使德长认识到,他这个走资派的子弟与其它的人是不同的,一种自卑感和不服气的想法在他幼小的心灵中交织在一起。
眼下便到了春节,这一年腊月三十的早晨跟往常不一样,在吃更饭的时候上级一律都不准供奉祖先,不准烧纸钱等,大队的夺权委员会规定,若发现哪一户人家胆敢搞封建谜信活动,就要作为重点打击的对象,他们还安排红卫兵分头到各个走资派、地富反坏右分子的屋旁边秘密地监视着。
于熟权家的更饭吃得有特色,他吩咐德长把三爷于熟田也叫来一起用餐。这可是破了先例的,按照古老的习惯,这里的人家吃更饭是不准许另外人家的任何一个人到自己的家里来吃饭的,这个规矩只要是懂事的孩子个个都知道,只是不知其所以然罢了。于熟权的三儿子刚懂事,见父亲叫来了外人,便不解地问道:“父亲,怎么平时吃饭可以叫外人,而今天不行呢。”
“这是祖先们规定的,说庄稼人一年忙到头,没有一个清静之时,只有过年吃更饭这一餐经大家约定为是互不打扰的一餐,让各家自己的人安安静静地放心无忧地饱食一顿,所以在一般的情况下,不喜欢外人来一起吃更饭。但也有特殊的情况,有时突然来了一个亲朋好友或落难之人,在主人的同意恳请之后,也是能够在一起用餐的。”于熟权过细地解释道。
德济更是不解地又问:“那这个规矩就不算是什幺规矩了,因为它有时又可以变动。”德济是一个肯动脑筋的孩子,遇事他都要打破沙锅问到底。
于熟权了解三儿子德济的个性,并知道他那是好学的缘故,又不厌其烦地解释说:“可是这种允许是有条件的,因为有一个在主人同意的前提,若是主人不同意,可以不理会别人,这样也不会被人们认为是你失礼。只要是经主人同意后准许了,外人才能来一起用餐,如果是在这样的一种前提下,对主人也有另外的一种好处,说可以预示这家人可能在这一年里是要添丁进口的,不过我认为那是自圆其说而已,劝人多做好事而已。”
德济的疑问被父亲解释清楚了,他高兴地认为自己又学到了一点民俗的常识。这时德长在叫门,德存腿快,便起了身去开门。
德长拉着三爷走了进来,接着德存随手把门牢牢地栓住。于熟田刚走进屋来不好意思地说:“我什么都办好了,正准备喊德长吃更饭,可是被他强行拉到这里来了。”
“三哥怎么这样说呢,我们现在是真正的一家人啦,德长是我俩共同的儿子呀,你可不能见外,你见外我可不高兴哩。”
“对,是一家人,大家本来就是一家人。”于熟田高兴地说。
大家一并坐定,凤姿已将饭菜做好了,火塘里的栗炭火烧得正旺,大家围成一圈都觉得暖烘烘的,火塘中间系了一根木质吊钩,吊钩上挂着满满一铁锅鱼肉豆腐。德济嘴馋拿着筷子要吃,于熟权说:“德济,先别急,吃饭之前还有一个规矩。”
于熟田补充道:“要先供奉一下你们的母亲。”
这时于熟权忍不住了,他流出了眼泪竟说不出话来,于凤姿姐弟们见父亲流泪,一个个都禁不住把这过去的苦难和思念母亲的情感一并迸发了出来,一个个都嚎啕大哭起来了。一餐本来应该是喜悦的全家福,顿时变成了全家人的伤痛。于熟田见状觉得不妥,认为需要控制住局面,一定要让堂弟的全家人吃上一个高兴的团圆饭。此时于熟田把脸一板说:“怎么能哭呢,凤姿,德长你们都长成大人了,怎么还不懂事,快没哭,你们哭就会让你父亲更伤心的,你们懂吗!”
于熟田的话起了作用,孩子们真的都懂事了,他们知道大人过去在吃更饭的时候是爱起兆头的,过去在这个时候,父亲和母亲都会叫他们说些吉利的话儿来,最好要逗得全家人大笑才是,怎么今天竟无知地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感情哭起来了呢。
这时,于熟权抽身起来,他扭过头去轻轻地拭过泪水,深怕被孩子们再次看见了。稍许长长叹了一声气,总算调节过来了不平静的心绪,他轻声地说:“祖先是不能供的,门外还有一双眼睛在望着我们呢,这样吧,大家都默哀一会儿,表示一下敬重先人不忘根本的心意就可以了。”于是,两个大人都默不作声了,几个小孩也跟大人一样地效仿,顿时屋里鸦雀无声的,只有火塘里的火烧得发出了一种“嗡嗡”的声音。
吃完了更饭,于熟权驮上一把铁锄头带着孩子们从耳门出去,来到了后面的山上,他对孩子们说:“孩子们,你们都思念母亲是吗?”
“是!”大家一齐答道。
“今天我带你们来这里,我们一起栽上一棵树,这棵树的名字和你们的母亲的名字相同,都是叫‘银花’,这棵白果树的名字叫银杏,它开的花就是银花。今后你们要精心保护她,让她成活,很快地成长,直到开花结果,若是以后你们想念母亲的时候就到这棵树下做一点什么,以表达你们的反哺之情吧!”
孩子们一听都很高兴,大家一齐动手,挖的挖宕子,扶的扶树苗,然后培土浇水,他们还砍了一些灌木为这棵银杏树做了一个木围子,以避开外界的伤害。自于德长过继给于熟田之后,他由一个家变成了两个家,从此他也变成了一个双重身份的人,可以随便地在两家进出,一切都是随他。尽管此时的他还是要别人抚养,但他的心操得并不比大人少,他已经学会了砍柴禾做家务等简单的劳动技能,当然这些都是放学回家之后的事情,清晨起来要洗衣服,星期六星期天还要到小队里参加劳动,每上一天工可以挣到二点五分,这是大人们的四分之一,八爷于熟华小队长经常告诉他,小孩做事应该只管尽心地做,尽量地学,绝不能争工分。那些大人争工分时都争得面红脖子粗的,这是坏习惯,小孩就应该养成好习惯。
时值寒假,上进心极强的于德长,明白八爷并不很坏,他每天都是拚命地干活,以争取得到队长的表扬,爱听好话是小孩子的天性。因此他每天都要比同龄的孩子做更多的事,大人们都称赞德长做事卖力肯吃苦。可是到了晚上小队里评分的时候,反而比同龄人的工分还评得少半分,每天只得两分。第一次评分过后,于德长忍了,可是又三天后的晚上评分,他仍然每天还是得两分,这一下他再也忍不住了,他质问那几个评分的人,为什么只给他两分,而其它的孩子得两分半,有个别的孩子还得了三分。那几个评分的人一听,便拉长了脸说:“嘿!你也想与他们比,他们是什么人,你是什么人,他们是贫下中农的子弟,你是走资派的子弟,是要接受劳动改造的,把两分给你还是对你不错的嘛,再争一分也不给。”
于德长一听这话哭了,他哭得很伤心。这时,八爷走了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轻轻地把他拉到门外说:“叫你不要争就别争嘛,这些评分的人都是大队的红卫兵新指定的贫雇农代表,他们在小队里比我的权力还要大,我仅仅是排一下工,其它的一切都是他们当家说了算数,要不是他们都是一些白痴,不会排工安排农活,不然所有的事情都已经交给他们了,他们要不是知道自己没那本事,也早就把我一脚踢开了呢。回去睡觉!别哭,快别哭啊。”八爷深情地送走了德长。
寒假中的遭遇,使德长认识到,他这个走资派的子弟与其它的人是不同的,一种自卑感和不服气的想法在他幼小的心灵中交织在一起。
眼下便到了春节,这一年腊月三十的早晨跟往常不一样,在吃更饭的时候上级一律都不准供奉祖先,不准烧纸钱等,大队的夺权委员会规定,若发现哪一户人家胆敢搞封建谜信活动,就要作为重点打击的对象,他们还安排红卫兵分头到各个走资派、地富反坏右分子的屋旁边秘密地监视着。
于熟权家的更饭吃得有特色,他吩咐德长把三爷于熟田也叫来一起用餐。这可是破了先例的,按照古老的习惯,这里的人家吃更饭是不准许另外人家的任何一个人到自己的家里来吃饭的,这个规矩只要是懂事的孩子个个都知道,只是不知其所以然罢了。于熟权的三儿子刚懂事,见父亲叫来了外人,便不解地问道:“父亲,怎么平时吃饭可以叫外人,而今天不行呢。”
“这是祖先们规定的,说庄稼人一年忙到头,没有一个清静之时,只有过年吃更饭这一餐经大家约定为是互不打扰的一餐,让各家自己的人安安静静地放心无忧地饱食一顿,所以在一般的情况下,不喜欢外人来一起吃更饭。但也有特殊的情况,有时突然来了一个亲朋好友或落难之人,在主人的同意恳请之后,也是能够在一起用餐的。”于熟权过细地解释道。
德济更是不解地又问:“那这个规矩就不算是什幺规矩了,因为它有时又可以变动。”德济是一个肯动脑筋的孩子,遇事他都要打破沙锅问到底。
于熟权了解三儿子德济的个性,并知道他那是好学的缘故,又不厌其烦地解释说:“可是这种允许是有条件的,因为有一个在主人同意的前提,若是主人不同意,可以不理会别人,这样也不会被人们认为是你失礼。只要是经主人同意后准许了,外人才能来一起用餐,如果是在这样的一种前提下,对主人也有另外的一种好处,说可以预示这家人可能在这一年里是要添丁进口的,不过我认为那是自圆其说而已,劝人多做好事而已。”
德济的疑问被父亲解释清楚了,他高兴地认为自己又学到了一点民俗的常识。这时德长在叫门,德存腿快,便起了身去开门。
德长拉着三爷走了进来,接着德存随手把门牢牢地栓住。于熟田刚走进屋来不好意思地说:“我什么都办好了,正准备喊德长吃更饭,可是被他强行拉到这里来了。”
“三哥怎么这样说呢,我们现在是真正的一家人啦,德长是我俩共同的儿子呀,你可不能见外,你见外我可不高兴哩。”
“对,是一家人,大家本来就是一家人。”于熟田高兴地说。
大家一并坐定,凤姿已将饭菜做好了,火塘里的栗炭火烧得正旺,大家围成一圈都觉得暖烘烘的,火塘中间系了一根木质吊钩,吊钩上挂着满满一铁锅鱼肉豆腐。德济嘴馋拿着筷子要吃,于熟权说:“德济,先别急,吃饭之前还有一个规矩。”
于熟田补充道:“要先供奉一下你们的母亲。”
这时于熟权忍不住了,他流出了眼泪竟说不出话来,于凤姿姐弟们见父亲流泪,一个个都禁不住把这过去的苦难和思念母亲的情感一并迸发了出来,一个个都嚎啕大哭起来了。一餐本来应该是喜悦的全家福,顿时变成了全家人的伤痛。于熟田见状觉得不妥,认为需要控制住局面,一定要让堂弟的全家人吃上一个高兴的团圆饭。此时于熟田把脸一板说:“怎么能哭呢,凤姿,德长你们都长成大人了,怎么还不懂事,快没哭,你们哭就会让你父亲更伤心的,你们懂吗!”
于熟田的话起了作用,孩子们真的都懂事了,他们知道大人过去在吃更饭的时候是爱起兆头的,过去在这个时候,父亲和母亲都会叫他们说些吉利的话儿来,最好要逗得全家人大笑才是,怎么今天竟无知地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感情哭起来了呢。
这时,于熟权抽身起来,他扭过头去轻轻地拭过泪水,深怕被孩子们再次看见了。稍许长长叹了一声气,总算调节过来了不平静的心绪,他轻声地说:“祖先是不能供的,门外还有一双眼睛在望着我们呢,这样吧,大家都默哀一会儿,表示一下敬重先人不忘根本的心意就可以了。”于是,两个大人都默不作声了,几个小孩也跟大人一样地效仿,顿时屋里鸦雀无声的,只有火塘里的火烧得发出了一种“嗡嗡”的声音。
吃完了更饭,于熟权驮上一把铁锄头带着孩子们从耳门出去,来到了后面的山上,他对孩子们说:“孩子们,你们都思念母亲是吗?”
“是!”大家一齐答道。
“今天我带你们来这里,我们一起栽上一棵树,这棵树的名字和你们的母亲的名字相同,都是叫‘银花’,这棵白果树的名字叫银杏,它开的花就是银花。今后你们要精心保护她,让她成活,很快地成长,直到开花结果,若是以后你们想念母亲的时候就到这棵树下做一点什么,以表达你们的反哺之情吧!”
孩子们一听都很高兴,大家一齐动手,挖的挖宕子,扶的扶树苗,然后培土浇水,他们还砍了一些灌木为这棵银杏树做了一个木围子,以避开外界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