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同在阳光下 > 第71章 情有所归

第71章 情有所归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文玉兰不在家的这一段日子里,于熟权经常到玉珠的家里去走走,他知道弟妹的家境是很困难的,便想去帮她一把。可是文玉兰回来后,这事被她知道了,她竟认为那是丈夫老不正经,肯定是在她去料理小孙子的时候,两人发生了什么关系,因此一定要丈夫向她陈述清楚。

于熟权说他仅仅是为了报答过去弟妹曾照顾他们的恩情。

文玉兰一点也不相信,大有要再闹一场的架式。

于熟权说:“你若是这样不通情理,我就出去云游算了,这日子我也没法过了,儿孙那里不能去,邻居那里也不能去,你到底要我怎么做,怎么活,我又不是你养的一只宠物,人老了若还是这样的生活模式,人是要短命的。”

文玉兰说:“你若是怕短命,怕闲着了没事做,就在家里跟我看书,我才不会管你。”

于熟权没有法子,从此真的只是在家里看书,他看了旧书看新书,各种各样的书都看,看够了的时候便到垸内各处走走。

话说此时的于家垸,已经没有剩下几个人了,有钱的家庭都搬到新的地点建起了单家独院,这些都是在责任制的好政策,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的活力,山里的乡村开始改变面貌,乡村的各个角落都有大量的新式土木结构的住宅出现。在于家垸这里,只有少数的四差户,暂时还没有建房的能力,他们还只有观望和等待。

于熟权的几个儿子,早已在另外的地方选址建起了自己的庭院。要说于熟权本人应该是有钱盖房子的,他之所以没有盖新房子居住,一是他舍不得于家垸这块风水宝地,人老了总是留恋土生土长的老地方,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自从听了妻子文玉兰的话后,已开始研究周易起来了。

周易于熟权小的时候读私塾就学过。书上说,易是古人所创,易经是孔子所作,还是古时私塾先生推崇的一门学问,直至现在的人们为了研究祖先的传统文化,也把四书五经列为了重点研究的课题。周易涵盖的范围很广,有星相学、堪舆学、命理学占卜学等多种门类,涉及到众多的领域。时下从事研究的人也很多,但大多数人只是一知半解,而且有的人完全是为了捞取金钱,并采用各种途径宣扬封建迷信。于熟权研究周易主要是寻找精神寄托,想研究一下大千世界中人事物对应的因果关系,这就跟那些有大学问的人,晚年研究基督耶苏和佛学道学一样的道理。再就是想验证一下祖先的风水一说,看它与现代人提出来的居住环境,到底有没有直接的联系,或者真有值得深究的地方,还想论证一下到底住宅的风水好坏,与人的吉凶祸福有没有必然的联系。

经过一段时间的钻研,于熟权认为这于家垸既有古人看重的地方,又有今人选择优美居住环境的特点,两者兼而有之,确实是一块风水宝地,因此不愿意搬走。他经常想,自己老了,还应该为这个垸落留下一点什么,就象先人于步赢那样,永远让后人念念。

于熟权的第二个没有搬出去的原因是,妻子文玉兰一直管住了经济命脉,不准他露富,妻子怕他的那些儿子还要找他要钱,因为这时候那些儿子的孩子都在上学读书,需要大量的钱财,家家都在做那想钱的梦。

妻子文玉兰自有她的小算盘,她要把这些钱中的一部份继续用在儿子德怀的身上,她还要为儿子盖一栋楼房,添置一些高档新潮的家俱才放心。再把其中的一部份用于她们夫妻俩养老的生活费用。从目前的情况看,她认为她们夫妻俩再也靠不住任何人了,连自己的亲生儿子也不一定靠不住,一切只有靠自己这老俩口。

于熟权本人由于多年没有掌握家中的财权,对钱的事好象是无所谓的。一心研究着他痴迷的易学,以求益寿延年,颐养性情,其它的事早已置于九霄云外去了。其实,于熟权的内心是非常孤独的,有的时候在妻子面前装作无所谓,但在暗地里他还是很痛苦的,还很自责。他看到孩子们都在拚命地为自己的子女而付出辛劳,家家的子女都过上了舒服安逸的童年生活,那些孙子都已经和正在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这些儿媳都有把子女培养成为栋梁之才的决心。这些让他感到羞愧,作为一个饱读诗书的儒家子弟,真是愧对先人,愧对晚辈。好在这些儿子的天性很好,平时在与他发生矛盾时,不肯让步,可是过后又是能够原谅他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于熟权在孤独至极的时候,只好尽量到他的那些儿子家里去走走去聊聊,一来可以缓和一下彼此之间的关系,二来可以调节一下自己的心情。

在其它的几个儿子的家里,于熟权走动的要多地些,就是大儿媳妇的家里,他一直还未去,自那年为桑叶的事情胡闹了一场之后,他一直感到不好意思面对。这一次他鼓足了勇气,想主动地找大儿媳杨晓燕谈谈,以便改善一下翁媳关系。

杨晓燕其实并不责怪公公,只是不愿意主动地向公公说明自己对那件事的看法而已。于熟权考虑要选择一个适当的时机,他配只有趁孙女于静宜星期天放假回家的时候去。在这个时候,孙女可以取到桥梁的作用,至于谈得成与谈不成,到底能不能缓和关系都在此一举了。

孙女于静宜已经是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她长得如同她母亲一样的漂亮,并且非常懂事,父母都把她捧为掌上明珠。有时父母闹了矛盾,只要见到了她,就烟消云散,不敢继续对阵。于静宜生得善良,她经常在家里自言自语地说,他们家里就是缺少一个老人,若是所有的叔叔跟爷爷、奶奶一直还没有分家,仍然在一起过日子,那才是一个真正的大家庭,才是天下最美的事情。她在学校里适逢同学们问起她的家庭情况时,他都会津津乐道地说,她的家就是一个大家庭,一个和和美美的拥有二十多口人的大家庭。这些都引起了同学们的好奇和羡慕,每每在这样的时候,她感到真是幸福极了。

星期天于静宜回到了家里,肚子里已经是饿得发慌。可是,母亲忙得不亦乐乎,根本没有时间为他做饭,母亲说要女儿自己开始学会动手做家务。恰好这时爷爷于熟权正好路过这里,他连忙跑进屋里,从口袋里拿出一包饼干递给孙女,主动跟晓燕说道:“静宜在星期天回,已经是惯例,怎么不留一些剩饭给她吃呢?”

于静宜忙给她妈妈解释说:“妈妈太忙了,都是爸爸的错,一点也不给妈妈分担一些。”

“你爸爸也确实太懒了,等他回来,让我来骂他揍他。”于熟权望着孙女于静宜笑了笑,既象是逗她,又象是在说真的。

“爷爷!你是爸爸的父亲,妈妈是你的儿媳,这事你确实应该管一管,我们又不敢说,你就给点颜色让他看看。”

“好!我听我孙女儿的,一定管一管。”

“要狠狠地骂他一顿,不过还是不能打。你打了我爸爸,我们也没面子呀。”

“还是我的孙女懂事,那就按你说的,只骂他,不打他了。”于熟权疼爱地在静宜的头上摸了又摸。

“我说呀!父亲教训儿子,打也打得,骂也骂得,但是不能错打,错骂,不然长辈搞错了,下辈不服,还会出现抵触情绪。”杨晓燕在一旁插言道。

于熟权知道杨晓燕的言外之意,知道是说他,不过,现在他却不怪儿媳妇了,心里还很高兴,既然儿媳已经开口了,这事就好办。他连忙向晓燕作解释,并一再认错,说那一次确实是他老糊涂了,之后一直都在悔恨自己的鲁莽,从此总结了经验教训,并保证今后再也不会发生那样的事情。

杨晓燕听后大笑道:“爸!你也不必自责,那件事我们早就忘了,你是我的公公,是德长的亲生父亲,我们俩都不会记恨你的,也不会怪你了,我们这几年不理你,是想让你想通一些事情,如果你老了,到了不能劳动的时候,我们还是会照顾你的。”

于熟权的眼睛湿润了,他以自己拥有这样贤德的儿媳妇而欣慰,而自豪。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