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论十六(五)
解说:
继续关于《周易》中的管理智慧解说,昨天说到周易的核心要素在于“变化”,这个变化落实到企业实践中,我解读为创新,今天继续讲解对于“创新之道”的理解:
螺旋式创新
相信很多人都会有一个感觉,今日世界科技的进步速度实在是太快了,好像电脑、手机这些产品,几乎是天天有新产品面世;而从业企业也是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www.DU00.COm
而电商行业的流行语“一年不把销售额翻一番,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做电商的”,这话听起来像是开玩笑,但当我们去看电商行业的发展路径时,却发现这是真的!!
我时常在和一些企业互动时提出这个问题,很多的老板们都说知道电商确实有那么夸张,但自己在从事的行业..
对这个回答我思考了很久很久,一直没有找到比较恰当的理由和原因来诠释这是为什么;直到去年年底听到了一个热词“互联网思维”,突然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在诠释“螺旋式创新”方法之前,首先要搞懂两个问题:摩尔定律和互联网思维,这两个概念与螺旋式创新的概念提出有直接联系。
首先来看摩尔定律:
摩尔定律是由英特尔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提出来的,其内容为: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换言之,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个月翻一倍以上。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
1965年4月19日,《电子学》杂志第114页发表了摩尔(时任仙童半导体公司工程师)撰写的文章《让集成电路填满更多的组件》,文中预言半导体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和电阻数量将每年增加一倍。
1975年,摩尔在IEEE国际电子组件大会上提交了一篇论文,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对摩尔定律进行了修正,把“每年增加一倍”改为“每两年增加一倍”,而现在普遍流行的说法是“每18个月增加一倍”。但1997年9月,摩尔在接受一次采访时声明,他从来没有说过“每18个月增加一倍”,而且SEMATECH路线图跟随24个月的周期。
大概地说,在相同面积的晶圆下生产同样规格的IC,随着制程技术的进步,每隔一年半,IC产出量就可增加一倍,换算为成本,即每隔一年半成本可降低五成,平均每年成本可降低三成多。就摩尔定律延伸,IC技术每隔一年半推进一个世代。
摩尔定律是简单评估半导体技术进展的经验法则,其重要的意义在于长期而言,IC制程技术是以一直线的方式向前推展,使得IC产品能持续降低成本,提升性能,增加功能;到1998年时,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曾表示,摩尔定律在过去30年相当有效,未来10到15年应依然适用。
但后来的一项研究发现,“摩尔定律”的时代将会退出,因为研究和实验室的成本需求十分高昂,而有财力投资在创建和维护芯片工厂的企业很少;而且制造流程也越来越接近半导体的物理极限,将会难以再缩小下去。
由于高纯硅的独特性,集成度越高,晶体管的价格越便宜,这样也就引出了摩尔定律的经济学效益,在20世纪60年代初,一个晶体管要10美元左右,但随着晶体管越来越小,直小到一根头发丝上可以放1000个晶体管时,每个晶体管的价格只有千分之一美分。据有关统计,按运算10万次乘法的价格算,IBM704计算机为85美分,IBM709降到17美分,而60年代中期IBM耗资50亿研制的IBM360系统计算机已变为3。0美分。
摩尔定律的定义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版本:
1)集成电路芯片上所集成的电路的数目,每隔18个月就翻一倍;
2)微处理器的性能每隔18个月提高一倍,或价格下降一半;
3)用一个美元所能买到的计算机性能,每隔18个月翻两倍;
以上几种说法中,以第一种说法最为普遍,第二、三两种说法涉及到价格因素,但其实质是一样的。三种说法虽然各有千秋,但在一点上是共同的,即“翻倍”的周期都是18个月,其实说到这里,相信很多读友已经开始明白互联网、电商行业的“每年翻一番”源于何处了。
之后人们还发现这不光适用于对存储器芯片的描述,也精确地说明了处理机能力和磁盘驱动器存储容量的发展;该定律成为许多工业对于性能预测的基础。在26年的时间里,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增加了3200多倍,从1971年推出的第一款4004的2300个增加到奔腾II处理器的750万个。
另外也有人从个人计算机(即PC)的三大要素微处理器芯片、半导体存储器和系统软件来考察摩尔定律的正确性。
微处理器方面,从1979年的8086和8088,到1982年的80286,1985年的80386,1989年的80486,1993年的Pentium,1996年的PentiumPro,1997年的PentiumII,功能越来越强,价格越来越低,每一次更新换代都是摩尔定律的直接结果。与此同时PC机的内存储器容量由最早的480k扩大到8M,16M,与摩尔定律更为吻合。
系统软件方面,早期的计算机由于存储容量的限制,系统软件的规模和功能受到很大限制,随着内存容量按照摩尔定律的速度呈指数增长,系统软件不再局限于狭小的空间,其所包含的程序代码的行数也剧增:Basic的源代码在1975年只有4,000行,20年后发展到大约50万行。微软的文字处理软件Word,1982年的第一版含有27,000行代码,20年后增加到大约200万行。
有人将其发展速度绘制一条曲线后发现,软件的规模和复杂性的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了摩尔定律!(想想Windows系列产品)系统软件的发展反过来又提高了对处理器和存储芯片的需求,从而刺激了集成电路的更快发展。
摩尔定律并非数学、物理定律,而是对发展趋势的一种分析预测,因此,无论是它的文字表述还是定量计算,都应当容许一定的宽裕度。从这个意义上看,摩尔的预言是准确而难能可贵的,所以才会得到业界人士的公认,并产生巨大的反响。
再之后,摩尔定律开始对世界带来更为深远的影响:
摩尔第二定律:摩尔定律提出30年来,集成电路芯片的性能的确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另一方面,英特尔公司高层人士开始注意到芯片生产厂的成本也在相应提高。1995年,英特尔董事会主席罗伯特·诺伊斯预见到摩尔定律将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同年,摩尔在《经济学家》杂志上撰文写道:“现在令我感到最为担心的是成本的增加..这是另一条指数曲线”。他的这一说法被人称为摩尔第二定律。
新摩尔定律:中国IT专业媒体上出现了“新摩尔定律”的提法,指的是中国互联网主机数和上网用户人数的递增速度,大约每半年就翻一番(今天的移动互联增长速度更是达到了指数级);而且专家们预言,这一趋势在未来若干年内仍将保持下去。
摩尔定律问世已40多年,人们不无惊奇地看到半导体芯片制造工艺水平以一种令人目眩的速度提高。英特尔的微处理器芯片Pentium4的主频已高达2GHz,2011年推出了含有10亿个晶体管、每秒可执行1千亿条指令的芯片;这种发展速度是否会无止境地持续下去是成为人们所思考的问题(在这里再回忆下那本《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从技术的角度看,随着硅片上线路密度的增加,其复杂性和差错率也将呈指数增长,同时也使全面而彻底的芯片测试几乎成为不可能。一旦芯片上线条的宽度达到纳米(10-9米)数量级时,相当于只有几个分子的大小,这种情况下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将发生质的变化,致使采用现行工艺的半导体器件不能正常工作,摩尔定律也就要走到尽头。
各领域科学家以及产业分析师们都预测到了摩尔定律的失效。然而研究者们同时又提出,不断进步的芯片结构和部件使得摩尔定律在今天依然有效。就连被称作“建立在摩尔定律之上”的英特尔公司宣布随着采用纳米导线等技术的新型晶体管逐渐取代传统的半导体晶体管,已经进入“大叔”级别的“摩尔定律”,将不能继续引领电子设备发展的节奏。
2012年10月28日,新的突破来临了:美国IBM研究所科学家宣称,最新研制的碳纳米管芯片符合了“摩尔定律”周期,依据摩尔定律,计算机芯片每18个月集成度翻番,价格减半。传统的晶体管是由硅制成,然而2011年来硅晶体管已接近了原子等级,达到了物理极限,由于这种物质的自然属性,硅晶体管的运行速度和性能难有突破性发展。
IBM公司的研究人员在一个硅芯片上放置了1万多个碳纳米晶体管,碳纳米晶体管的电子比硅质设备运行得更快。它们也是晶体管最理想的结构形式。这些优异的性能将成为替代硅晶体管的原因,同时结合新芯片设计架构,未来将使微型等级芯片实现计算机创新。(资料来自网络)
我不知道这条可怕的定律还会有效多久,但我的问题是:传统行业的发展模式是逐步开拓、积小胜为大胜,而习惯了“摩尔式”扩张和发展的电商们已经开始将触角越来越多地伸向传统行业。
别的不说,自从去年新旅游法正式实施至今,传统旅行社和旅游从业企业可谓哀鸿一片,家家哭穷;但当我们看到除了传统在旅游市场做电商的携程、途牛等业绩飘红,又看到淘宝、京东、腾讯纷纷推出旅游产品时,不知道身在其中的旅游从业者准备何去何从?
于是,我们来看第二个概念: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的原始定义是由众多点相互连接起来的,非平面、立体化的,无中心、无边缘的网状结构;它类似于人的大脑神经和血管组织的一种思维结构(思维树状图)。
在移动互联的时代,任何环节的信息交流均会被加速;4G比3G快20倍,简单说就是所见即所得;而三星业已宣称的5G技术会比4G再快1000倍,可谓所思即所得。互联网改变了信息传输的效能;互联网思维在企业产品推广营销中,具有数据驱动运营、基础功能免费,增值服务收费、微创新,快速迭代等特点。
在中国,互联网思维一词较早的是由李彦宏在2011年提及过,在一些演讲中偶尔提到这个概念,意思是指要基于互联网的特征来思考,他的描述非常的碎片化,所以并没有引起重视。
在互联网行业社区网站之一“知乎”上,最早关于“互联网思维”的提问,也要追溯到2011年,但当时几乎无人应答;2013年11月3日,新闻联播发布了专题报道:互联网思维带来了什么,让这个词汇开始走红。
互联网思维是相对于工业化思维而言的:
一种技术从工具属性、从应用层面到社会生活,往往需要经历很长的过程。如纺纱机从一项新技术到改变纺织行业,再到后来被定义为工业革命的肇始,影响东、西方经济格局,其跨度至少需要几十年。
互联网思维就是要对传统的工业思维进行颠覆,消费者已经反客为主,拥有了消费主权。在消费者主权的大时代下,消费信息越来越对称,价值链上的传统利益集团越来越难巩固自身的利益壁垒,传统的品牌霸权和零售霸权逐渐丧失发号施令的能力。
话语权从零售商转移出来到了消费者手中,未来全球消费者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开放架构正在形成。这一权力重心的变化,赋予每个消费者改变世界的力量,主动邀请顾客参与到从创意、设计、生产到销售的整个价值链创造中来(有没有想起小米?)。
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商业民主化的思维:
工业化时代的标准思维模式是:大规模生产、大规模销售和大规模传播,这三个大可以称为工业化时代企业经营的“胜在三位一体”
1、但是互联网时代,这三个基础被解构了,工业化时代稀缺的是资源和产品,资源和生产能力被当作企业的竞争力;
2、产品更多地是以信息的方式呈现的,渠道垄断很难实现;
3、媒介垄断被打破了,消费者同时成为媒介信息和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希望通过买通媒体单向度、广播式制造热门商品诱导消费行为的模式不成立了。
这三个基础被解构以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权力发生了转变,消费者主权形成。
互联网思维是一种用户至上的思维:
以前的企业也会讲用户至上、产品为王,但这种口号要么是自我标榜,要么真的是出于企业主的道德自律;但是在这个数字时代,在消费者主权的时代,用户至上是不得不这样的行为。
民主和专制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不得不对人民好,后者是出于道德自律。所以判断民主社会和专制社会的一大标准,就是两方是怎么对待道德这个事情的。移动互联网颠覆了现有的商业价值坐标体系和参照物,过去,零售商和品牌商习惯了独唱,消费者没有参与。而参与感是粉丝经济的血脉,是消费者得以解放得标志。
移动互联网颠覆了价值创造的规律,回归到商业的本质,真正找到用户的痛点,找到用户的普遍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只有专注客户的价值才会带来财富。
说到实际运用:
1)快速迭代,用户参与:通过不断地迭代使产品日臻完善,而不是追求一次性做出一个完美的产品,并且,用户的反馈会作为设计决策的部分依据。
2)基于海量数据分析进行决策:互联网产品的一大便利是可以实时获得大量用户的行为数据,基于这些数据可进行产品决策;也可以采用AB测试等方法主动比较不同的设计方案。Google是此法宗师。
3)病毒式营销、星火燎原:利用互联网的传播特性,促成产品在社交网络、社会化媒体的渗透,并通过制造轰动性事件、争议性话题等,实现大范围病毒传播,乃至达致引爆点。
4)小而美、少即是多:互联网产品通常不追求大而全,而是抓住用户某个痛点或价值点,针对性地做出定位明确的产品;在功能上尽量简单明确,即便要做大做复杂也是慢慢地加上去。体验上尽量做到简单易上手,甚至使“界面消失”,仅凭本能和直觉操作(如”摇一摇“)。
5)免费策略、平台战争:互联网产品大多不向用户直接收费,而是用免费策略极力争取用户、锁定用户;并且,同时致力于使IM、搜索引擎、浏览器、杀毒软件等从专用产品变成平台产品,凭借庞大的用户基数,推广和兜售其他服务。
6)粉丝经济、草根品牌:培育和勾引死忠用户,壮大粉丝规模,营造粉丝文化乃至构建话语体系;同时,必须在品牌中注入草根基因,放低身段,讨好甚至逗弄粉丝,保持高频、全方位的互动。
7)激发用户创造,自组织构筑网络生态:使用户也成为产品的一部分,激励用户进行创造,生成高价值内容;用户在创造的同时还能自组织,自发形成多层次、多样性的网络单元,使互联网产品扩展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自行繁荣壮大。
8)快速便捷:互联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革命,颠覆了很多传统的工作和生活的方式,其中最明显的一种让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更加快速和便捷(例如,人们若想学习,可以在线学习)。(资料来自网络)
好了,看完两个概念,回到我提出的“螺旋式创新”:
首先,结合之前概念收到的信息,个人认为传统商业形态的各位老板们,必须进行的第一个思维变化——向比你年轻的90后甚至95后员工学习怎么看待问题和运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
其次,开始习惯部分员工碎片化、极度跳跃的沟通甚至工作模式,为具备这一思维模式的员工群体建立新的考核和薪酬模式;并容忍他们稀奇古怪的、甚至是让你难受的某些奇思妙想,最好能够给他们一些支持去尝试那些怪点子。
最后,请打开自己的心门去结交各行各业的朋友,没准明天您会发现久觅不得的突破良机..
总结这两章的分享,老男人认为,《周易》中的管理智慧博大精深,个人能力有限,只能尝试诠释一个“变”字;希望抛砖引玉,能够引出您更多的奇思妙想,则就是大功一件了。当然,如果您觉得说的还有点道理,请别忘了收藏和推荐哈,让本书走得更远些:)多谢各位!!
【感谢关注,欲知后事如何,静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