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帝王枕边书的管理智慧 > 正论十六(诸家之一)

正论十六(诸家之一)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原文:

自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

而大义乖;战国纵横、真伪纷争、

诸子之言、纷然散乱矣。Du00.coM然惑者

既失精微,而僻者又随时抑扬,

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此僻

儒之患也。

道家者,盖出于史官,历记成

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

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合于尧之克让、《易》之谦谦,此

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

去礼尔,兼弃仁义、独任清虚、

何以为治?此道家之弊也。

解说:

本章开始,会历数中国诸子百家中较有代表性、成体系的思想体系,各陈优劣,供各位读友品而用之。首先展示的当然是影响度最大的——儒家。

儒家思想,又称儒学,“儒”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中的一家,是一个学术派别;儒学没有确立神秘力量为文明核心并统御教徒的特点,相反,儒学是一种以人为文明核心为主体的思想;可以说,儒家思想是世界上最早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系。同时它又是华夏思想价值体系的一种,是中华法系的法理基础,是对中国及东方文明发生重大影响的意识形态,是泛东亚地区的基本文化信仰。

儒家思想奉孔子为宗师,所以又称为孔子学说,是对中国以及远东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自由民分别通过“师”与“儒”来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

从施教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民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行为规范和处世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进行的。儒家学派全盘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将之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古代自汉代以来大多数朝代的主流意识流派,绝对正统的官方思想。

今天的人们应该都还对四书五经、儒家十三经有概念,但也许大多数人是说不清楚其具体所指的,今天咱们就一起补充下这个知识:《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而《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变“学在官府”为“有教无类”,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因此儒家思想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了全社会。

儒学在历史上也多次遭受严重冲击,远至秦“焚书坑儒”,近至近现代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新文化运动;不过在历经多种冲击、浩劫乃至官方政权试图彻底铲除儒家思想之后,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国社会一般民众的核心价值观,并在世界上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和民族传统的标记。

儒家思想在管理中的运用,首先是从人文精神出发的教化思维,儒家学者游走于“六经”之中,注重仁义道德的彼此关系,应该说对于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贡献;但儒家后世的发展却慢慢出现过度抑扬某一要旨的倾向,甚至出现了董仲舒“罢黩百家、独尊儒术”的绝对真理行为,个人认为这一倾向已经偏离了儒家的核心诉求。

儒家思想中讲求仁与礼的和谐,塑造了中华文明“温和敦厚”的民族性格,但它的轻利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古代中国工商业的蓬勃发展,在近代的工业文明变革中抑制了这个古老帝国的革新,应该也是事实吧..

再来看看道家,道家是中国先秦时期诞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杨朱、慎到等为主要代表人;道家主张“惟道是从,道法自然,无为自化,道生法”..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可以说仅次于儒家思想。

道家以“道”为世界的本原,以柔弱因循为道的作用,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因为对道和无为的理解不同,所以内部又划分为不同派别,不同的学派之间思想重心也不同,或偏于治国,或偏于治身等。道是先秦诸子共同理念,在道家这里,道常用“一”、“恒”等概念代替;它不仅是万事万物的总规律,也是万事万物的本源,它无处不在且无处不有,既有虚静无为的特征,又有复杂多变不容易被人认识的特点。

道家所说的自然一般认为指的不是大自然,而是自然而然,即天然;所以又经常用“天”来代替。道家认为,不但万事万物都是自然而然生成的,就是万物本身也按自然而然的规律变化,如果人为造作,就会破坏这种自然而然的状态,造成严重的后果。

由之它认为万物各有性,性各不同,即万物各有其本性,每种事物本性各不相同,所以应尊重万物天性,顺其自然,这样才合乎大道。在老子眼里,自化是自为,自作,自成,自富,自朴,自宾等的总称。

无为作为道家最鲜明的特征,历来众说纷纭,歧义百出。总起来看,有消极无为;随波逐流;不干预,冷眼旁观;顺其自然;宽刑简政,休养生息等几种观点。

再说因循,这是道家用世的基本方法,又常写作“因”和“因也”。它的基本含义是顺应万物天性,“不为物为,不为物后,与时迁移,因物变化”,利用万物和万民的天性达到治国的目的,而不是今天所说的因循守旧。

道家这个“道”具有不可言说性,老子和庄子都意识到在终极存在面前语言是无能为力的。老子反复观察与思考的世界是日常观察到符合常识的世界,无论这样的世界是多么真实,其主要特征是非永恒性。

而“道”就其不可言说的永恒性来说是无法预先决定的,亦无以名之,不同于任何可命名的事物;它是非存在,即相当于无。这是一种与任何可以名之,确定有限的存在或实体都无法对应的实在,然而它显然是真实的,并且是所有有限实在的根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从这些对于“道”的描述中甚至可以感受到老子从哲学层面上对于时间空间的一个回答,同时老子将非存在与存在的世界联系了起来,即非存在是永恒的,而存在是短暂和有限的。

老子持有这样的观点,无论非人类的宇宙还是我们所能感受到的自然,都以“道”这样自发无为的方式运行。我们所感受到的自然的无为是“道”的显现,自然也以此存在于“道”中。而也因如此,道家认为道是万物的根本,而万物都按自己的天性自然而然地变化,所以大道本身也按自然而然的规律变化。

基于对于“道”的不可识别和描述性,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治理观念;

与无为一样,人们对无为而冶的理解也众说纷纭,通常人们认为,所谓的无为而治有宽刑简政、休养生息,官无为而民自化;上无为而下有为,有所为有所不为等几种理解。

再之后,黄老学派提出了“道生法”的观念,它不但说明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来源,也为道家治世铺平了道路。同时这一理念也是道家黄老派与法家的重大区别。道家黄老派和法家一样主张依法治国,但法家主张“法自君出“,而道家黄老派主张君主或者圣人必须“因道生法”,制定的法律必须考虑民俗民情。就像黄老道家代表人物慎到所说:“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

道家哲学不同于儒家社会哲学的道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是解释此原理的内涵,从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

透过对此一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认为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不受任何意识形态的束缚。所以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并不先存立场,而能有更尊重人类自主性的态度与存在定位。

道家特别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的思想贯穿了其所有的相关著作,但在其中黄老派认为只有在现实中才能实现这一目标,所以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并提出了因循天性、顺势而为、宽刑简政、休养生息等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主张。

而老庄派认为现实中充满了束缚和限制,大至鲲鹏,小至蜩鸠,都需要凭借一定的外部条件才能活动,即它们都是“有所恃”的。

而为了摆脱所有的束缚,达到完全“无所恃”的精神自由,就需要“齐物”“逍遥”的生活态度;另外,老庄派还提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认识原理,以实现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提出“谦”、“弱”、“柔”、“心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来面对世界,以实现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

另外,老庄派还讲究“人天合一”、“人天相应”、“为而不争、利而不害”、“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虚心实腹”、“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法于阴阳,以朴应冗,以简应繁”等等观点来强化其观点。

道家从维护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在经济理论、社会实践方面创立了“人本”的思想观点,主张通过维护每个人的个人利益来达到社会的和谐繁荣。道家尖锐批判了以“天下”为根本的政治观点,认为这是“悉天下奉一身”的罪恶表现。

道家主张不损害个人利益,也不能侵犯个人利益,每一个人的利益应得到应有保障,每一个人的个人利益应不受侵犯(包括自然界动物植物的利益不受侵犯),把不受侵犯的个人利益加在一起就是社会利益得到保障,只有每个人的利益得到了保护,整个国家才能是真正的繁荣。

道家讲究无为方能无不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事物是以它的本意而为的不用人为去影响。天道变化,本身无所谓绝对的是非善恶,道家强调得更多的是在社会中生存的智慧原理,这种智慧必须是在任何历史情境的社会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正因道家的社会哲学强调应对的智慧,因此利于人们休养生息的需求,让汉初的黄老之治有了实验的理论基础,千百年来中国士大夫失意于儒家本位的官场文化之后,也能有一广大的心性世界以顺遂人生变化。

有人说,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相比较,没有主流信仰;但我认为,其实儒、道两家思想其实就是中国人的主流信仰;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延续中没有中断,屡次被外虏所略又屡次浴火重生,甚至将侵略者转化为自己的一部分,和这份极具包容性和融合能力的信仰密不可分。

今天的量子力学研究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层次,而在当代大物理学家霍金的几部著作中,似乎也能看到道家一些思想的影子;而这份中华文明的传统思想精华,相信在未来,一定会焕发出更为璀璨的光芒。

【感谢关注,欲知后事如何,静待下回分解】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