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武侠小说一哭!(转)
谈武侠小说的没落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金庸封笔,古龙早逝,武侠小说的黄金时代已如昨日黄花,风光难在。
这是一种悲哀。
所有武侠人的悲哀。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也许若干年后,我们只能在残存的记忆中听到那遥远的绝响,朦胧的视野里,一个武侠王朝的背影正在离我们越走越远……
一、武侠创作的两条路
仔细品读金庸和古龙之后,我看到了武侠创作的两条道路。
金庸秉承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文字隽永,内容包罗万象,知识博大精神,作品都闪烁着儒家思想的光芒。所以小说的气势恢弘,打斗场面也具冲击力。
早期的金庸作品有着狭隘的民族情结,从《书剑恩仇录》中表现最为明显,以及之后的一些作品中也流露出唯大汉民族才是正统的思想。这一点也符合儒家的理念。到后来,金庸的思想开始发生转变,《天龙八部》中已经开始露出头角,直到一部《鹿鼎记》的出现又更加明确的表现了其思想上的那种转变。
总体说来,金庸的小说依附于历史,其思想更类似儒侠,具备了为华人易于接受的种种传统底蕴,为所有中国人提供了一个流光异彩,精彩纷呈的理想世界。笔者以为,金庸的武侠小说更注重的是一种集体主义的发扬,主人公们都有着救世济人的宏图伟志,这些东西从某个侧面看来,也是正统思想对人物造成的烙印,有时候背负太多的使命,就容易让人物的性格发生扭曲。
古龙早期的小说也是传统风格,但结果却让人难为满意。
于是,通过借鉴西洋文化和东洋文化,古龙开始走向另一条道路,文字上表现为多用短句,给人紧张急促的感觉;而情节上更像推理小说,讲究布局,一环扣一环,不到故事的最后一切皆有可能。
这些只是表面上的东西,其实暗含其中的是一种个性的张扬。
中国自古以来就很少注重个体。
古龙的小说就是这样一种思想上的叛逆。
没有人可以规定我一生该怎样的活,该做怎样的事情,我选择,我喜欢。
对与错的衡量标准不是唯一的,应是多元化的,所以很多人竟非常喜爱古龙笔下的反面角色,如王怜花,如叶孤城。
当然,过度张扬个性的结果有时候是很痛苦的,尤其在传统文化过分强调集体的状况下,有个性的人往往不被人所接受。
于是,他爱色,他嗜酒,这也影响了他笔下的人物。
在创作后期,古龙似乎认识到了这一点,再次进行转变,于是有了《天涯明月刀》和《欢乐英雄》。
然而时不与他,长期无节度的生活招来病魔过早的带走了他的生命。
大师虽远去,然而他所开创的张扬个性,注重人性的武侠创作手法已越来越为人所接受,毕竟,我们的世界,也正在向着这个方向发展。
只是,金庸完成《鹿鼎记》后,创作无法打开新的出路,于是就此封笔,不失为明智的选择;而古龙刚刚踏上新的道路,却又英年早逝,在他们身后,流下了一段漫长的武侠创作空白……
二、成也金钱,败也金钱
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却是万万不能的。
人活着,就需要钱。
从事武侠创作的人,也同样需要钱来维持生活,有了物质上的支持,创作的生命也许会更长些。
金庸是不缺金钱的,所以他能够运筹帷幄,为我们从容的描绘出一幅幅金戈铁马的武侠画卷。
早期的古龙为生计奔波,写出的东西也不入流,但当他摆脱这种窘迫的处境后,才开始安心的进行他的创作,才有了一次次转变和突破,才为我们留下了诸多优秀作品。
这一切,金钱都发挥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然而综观现在呢?
开始流行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年代来到了。
一切都只看经济利益,而经济利益的获得又全依赖于广大的读者。所以,一些打着武侠旗号招摇撞骗,为迎合某些低级趣味的受众,**的糟粕占据了大部小说,与用身体写书似乎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太注重金钱容易使创作者迷失方向,很难再有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突破,即便是一般的模仿都不能做到好处了。
黄易却是个尝试有所突破的武侠大家。
从《大唐双龙传》到《寻秦记》,其中依附历史,直逼金庸;宣泄个人,纵情风月,又甚于古龙。然而,一定要把两种纯粹的精华加到一起,融合的结果很难做到尽善尽美,也许反而不如其中之一,成为一锅珍珠翡翠白玉汤,乱炖的可以。
当然,不排除正处于摸索阶段,所谓厚积而薄发,时候未到也未可知,但至少从目前的状况看,结果还不大好。
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记得黄宏在哪部小品里曾有句脍炙人口的词儿,甭管其他,先混个脸熟,可见媒体的宣传造势力量是不容忽视的。
在金庸古龙的时代,媒体的种类还是稀少的,大师发表作品的载体主要是报刊。
然而现在,报刊的力量显然已经力不从心了,更别说为武侠创作提供丰厚的土壤。
要有天才,首先就要有供天才蓬勃发展的土壤。
所幸,网络成为一方可以让写手们肆意表现自我的沃土,当然,武侠的创作者们也可以在这土壤中生存。
然而,真正有所作为的人物总还没有出现。
也许太多的选择并不是好事。
正如看电视一样,以前没有有线,就那几个台,碰到个武侠剧就看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如今不同了,上百个台的节目,随便选十个台,常常四五个都是满眼的古人生活,于是,眼睛感冒了,也不知究竟看哪一个好,最后终于一个也没有看完。
无论是读者还是观众,面对多种文学多种影视,就不一定去首选武侠首选武侠剧了,现在看来,偶像剧偶像小说似乎更是年轻一代的宠儿,而屏幕上受到欢迎的却是现代武侠剧,警匪+打黑+反腐=收视率。
所以,摆在武侠创作者面前的是一条充满异类竞争和充满多方诱惑的路,其实可以用做载体的渠道不少,看怎么利用了。但是首先,自身的创作永远是最基础的,莫说要超越前辈的水平,就算可以达到或接近已经难能可贵了。
四、第三条路
大学的时候见周围书店里琳琅满目摆的都是魔欢玄幻的小说,且要完成这类的小说似乎也不是难事,其中大部分都是同龄人在校时就已经写出的。
然而翻开来看,感觉有点晕,首先就是奇形怪状的外国名字,说实话,最懒的看的就是那些外国名字,所以至今,古典的小说甚至文言的小说都能看下去,但明知很不错的外国名著却没怎么看。
再看故事情节,大都类似,虚构个大陆,模拟个世界,发生的故事又好象是有中国特色的,不过这点比帝王戏进步,毕竟是洋人在演古装剧,而不是国人。但再看去,那洋名字下面的人物所作所为竟还和中国人差不多,这点又更加进步,说明全世界的人类早晚会一起进入共产主义,世界大同。
至于充斥其间的魔法拉,种族拉什么的,恐怕玩过《英雄无敌》系列的和砍过烧过《暗黑破坏神》的玩家都再熟悉不过,还是那群东西那些小丫呗!
所以喜欢看好来坞刺激视觉的大片,却不爱看那样的小说。
每当成群的人们在如痴如醉的欣赏着所谓各种幻的小说时,心中总会有种莫名的悲哀,那是一种对中华博大精深的武侠小说日趋没落的悲哀。
山中无老虎,猴子跳出来演滑稽的霸王闹剧。
看到当今作家纷纷开始离开作家协会,以及所谓的少年文童大量的横空出世,感觉到文坛喧嚣的同时,也在想,是不是当普通的不会再普通的普通人也都能写出自我感觉良好的武侠作品时,武侠也就真正成为大众文化,深入民心了。
的确,写东西是自己的事情,只要我喜欢,我有想法,我认识汉字,就有勇气去写,这也是种个性得到极大发展的征兆吧。
然而,总以为,真正的大家可以让读者媚己,否则,就只能让自己媚俗了。
就在这媚己与媚俗之间,武侠还在艰难的走着他自己的路……
————————————————
思梦轩中无日月,满架书香我自知。
——思梦轩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