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丹青若梦 > 第三十七章 科举

第三十七章 科举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许是下雪天冷的缘故,店里,新上架的冬衣买的很快。

尽管升了炭火,但室内温度仍比较泠,顾客都不想试穿衣服。我只得拿着自做的皮尺帮他们量好,并一再交待不合适三天里可退换。

小韩一边算账收钱,一边还不时地照看炭火。

唉,没有空调的年代还真有点麻烦。

“店家,帮我挑两件厚一点、颜色要喜庆的长衫。”一个刚进门的青年,嘻嘻笑着向我拱拱手。

“嗯嗯,这位兄台想是要出远门呀?”我笑向他还了一礼。

“店家不知皇上贴下告示,快要科考了么?”他一怔,望向我,认真地问。

“哦,这个,略闻一二。”我点下头,随口道。

“所以,我打算过一些时日到长安赶考。”

“哦,兄台一个人去?”我略打量了他的身高和肤色,取过几套颜色稍深,但又不失明亮的男装。

他嘴角溢出丝笑,挑选着我递给他的衣服,又往身上比划了几下。

“就这两件吧,紫红色和蓝色。”他点头道。

绿意拿过包装袋,将那两件衣服分开包好。

“是和几个好友一同去,也好有个照应。”他一边付钱,一边道:“店家,我看你也是一表人材,为何不去科考呀?”

我一愣。

“我朝应试者不受门第限制,也无需官员举荐,任何人都可以投牒自荐的。”他见我沉默未语,以为我有所顾忌,忙解释道。

投牒自荐!

这一点,只怕是唐朝科举制度中,人才选拔最大的不同之处。

难怪唐朝可以在最大范围内吸引全国各地的贤能志士,单这投牒自荐,不拘一格的应试者,就为那些出生贫寒的庶族百姓高举了一盏明灯,为他们带来‘终有一天也将飞黄腾达的’美好希望和梦想。

唐朝的开明,由此可见一斑。

--------------

“往年没留意过此事,兄台不妨细细说说科考呗。”我浅浅笑着,道。

“这么大的事,你竟没留心?”他一听,瞪大眼睛,诧异地看向我。

“……”我呵呵干笑,轻轻垂下眼睑。

他用不可救药的眼神瞥我一眼。

我望向他,给了他一个鼓励性的笑容。

他微微一愣。

一瞬间的恍惚后,他不由一笑。渐渐地,他来了兴致,声色并茂、絮絮叨叨说开了。

唐代一般每年都设科取士。

报考的人主要来自各级学馆,称生徒,由学馆荐举学成者,送尚书省参加考试;未入学馆而直接来自州县者,称乡贡,他们首先自己在州县报名,经州县考试及格后,举送到尚书省参加礼部主持的考试,亦称省试。

“然后是殿试,取得省试资格的应试者参加。”他嘿嘿一笑,向往道:“进京,入朝,上殿,这一次考试,由皇帝老子亲自出题了。”

“哦……嗯。”我点头受教,心里暗暗感慨。

真够复杂的,这古代读书人想取个功名不容易啊。

啧啧,敢情古代高考比现代高考还难。

“不过,殿试录取的人十分有限。”

“……多少?”

“只取三甲,而且各甲只取三名。”他直勾勾望着我,缓缓地伸出三个手指。

“啊……这个,真的是录取的少了点。”忙了半天,跑了一大圈,最后只录取那么几个人。

天呀,这招生指标也太少了吧。

“不容易,不容易啊。”我撇一撇嘴,感叹道。

“唉,说多了都是泪。”他长叹一口气,无力的点了点头。

一时间两个人没了言语。

半晌。

……无论是考试科目、考试内容,唐代的科举制度都比较丰富和规范,特别是在经过武周政权之后,越来越完备。在这个过程中以考试文辞为主的进士科,最终成为所有科目中最受重视的一科,参考进士的人数也年年不断地增加。

难怪啊,上大学语文课时,老师说一直以来都有人认为,以考文辞为主的进士科的繁荣也是唐代诗歌和散文鼎盛的一个重要原因!

确实,无论唐朝科举是否促进了文学的发展,无可否认的是唐代著名诗人王勃、陈子昂、王维、岑参等很多的大神都曾经是进士出身。

----------------

我终于把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给弄清了。

以明朝科考为参照对比,我习惯性地归纳起来,核心内容如下:

唐朝科考目的:选拔人材。

唐朝科考重点:“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唐朝科考时间:唐朝科举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科考内容:1、为了选才纳贤,考试范围是诗赋经义、时务和经史。

嘿嘿,我认为就是因为唐朝考诗赋,才成就了唐朝诗人当道。

不像明朝以后的出题范围,主要是四书、五经。

2、考试文体主要是诗赋、帖经墨义,而明朝则是八股文。

3、唐朝的科举制选拔了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唐诗的繁荣。明朝的科举制则严重束缚了士人的思想,培养了皇帝的忠实奴仆。

不是吗?!

八股文的作法有一定之规,而八股的内容须是“代圣人立言”出题者从四书五经上挑出一句话,这句话啥意思先贤早有定论,不能胡说,只须掰开了、揉碎了,阐发心得体会。所以,八股一出,科举考试终于实现了标准化,减小出题者和判题者自由裁量的空间,相应地也压缩作题者自由发挥的空间。

主要原因:1、唐朝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实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家选拔有用人才。

换句话说,考场之上人人平等,不管是富孩子、穷孩子只要脑瓜灵、肯上进,祖坟冒青烟,也能出人头地。

2、明朝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统治者采用各种手段加强君主**,所以明朝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士人的思想控制,科举制成为加强君权的一种手段。

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和繁荣的基础。

唐朝的科举制为“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提供了充裕的人才储备。

明朝的“八股取士”不仅摧残人才,而且,它带来脱离实际的学风对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文化思想被统治阶级用做官为幌子束缚,读书不是为著书立说,做学问,是学而优则仕。

这说明什么?

说明科举制发展到明朝,已失去初创时的积极意义,走到了穷途末路。

另外,唐代还有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的武举。

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

总结完毕。

秃顶的教导主任,不知以上总结您满意否?!

在您平时乐此不疲、循循善诱的教导下,我化被动为主动,自觉自愿地完成了该项工作。嘿嘿,不可谓工作不努力吧。

哈,哈哈,我真是个好老师呀!

--------------

“店家要想科考,得赶紧抽空看看书才行。”那人见我听完后仍沉默不语,以为我动心了,连忙好心道。

“嗯,好的。”我思绪仍然沉浸在刚做的总结中,迷迷糊糊地回道。

“心动不如行动,你加油吧,”

“不,我不要再参加一次高考了。”

“高考?”那人一愣。

“唉,那多累人呀。”

“……”

他觉得有些匪夷所思。

“呀,说错了,是科考!”我回过神来,慌忙朝他笑笑。

“哦……”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