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线:五、三线建设以后的故事
大三线:五、三线建设以后的故事
但是由于三线建设和工厂搬迁的时间仓促,无前车之鉴,论证不足,在规划不科学,大量工程的进洞,造成极大的浪费;过于求散,使得一个工厂甚至一个车间分散在一个大的区域之内,造成生产的极大不便,极大地影响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配*不成体系,没有有效形成专业协作区等。这一点是影响最大,争议也是最大的。
加上三线一些地区阴湿、封塞、地貌崎岖、信息不足,生活条件差,工厂分散,文化通讯落后,研究机构运转不灵,大铺摊子,拉长基本建设战线。设计规划要求离开大城市、大型工业区和重要的交通枢纽,集中建设中小工厂群。以“立即要打仗“的假设为前提,实施“靠山、分散、隐蔽、钻洞“的方针,把每个工厂、甚至每个车间都规划建设得极为分散。后来竟发展成“村落式“、“瓜蔓式“、“羊拉屎“的今天看来荒谬的做法。
与此同时,这种运动式的战略转移给中国东部原先的工业基础也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为了使三线企业能在较短时间内形成生产能力,对一、二线经济建设采取了“停“(停建一切新开工项目)、“缩“(压缩正在建设的项目)、“搬“(将部门企事业单位全部搬到三线)、“分“(将部分企事业单位一分为二或者一分为三,将分出的部分搬迁往内地)、“帮“(从技术力量、设备等方面对三线企业对口帮助建设)。
1980年后,伴随着改革开放与冷战趋于缓和,许多三线建设单位由于位置偏僻闭塞而难有发展。1983年12月,我国在成都设立国务院三线办公室,1984年11月在成都召开会议,确定第一批调整121个单位,其中关停9个,迁建和部分迁建49个,迁并48个,全部转产15个。
到2005年,国家*规划安排调整项目201项,三线建设调改工作全部顺利完成。一些对原料依赖*强的加工企业搬到产粮、产棉区和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中小城市如孝感、咸阳、宝鸡、沙市附近;一些生产家用电器、日用消费品、自行车、摩托车、汽车、拖拉机等机械、电子产品的企业,搬到人口较为稠密、有广阔消费市场、也有加工协作工业的中等城市,如襄樊、汉中、德阳、绵阳、天水附近;还有一部分技术密集的现代化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搬到武汉、郑州、成都、重庆、西安、兰州、长沙等科研教育集中、信息交流频繁的省会大城市附近。
这些企业迁移后,多半进行了改制,由**企业转为民用企业。如位于十堰的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改制为东风汽车公司;重庆兵器工业基地改为嘉陵摩托车集团等。而一些未迁移的企业,则逐步走向荒废关闭。也有部分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下得以继续生存,但生产门类已经发生发生**变化,如重庆著名的816工程。
对于三线建设,后人评价趋于两极,一方面由于三线建设耗费人力与物资**,相应的成就却十分有限,而且战争也没有爆发,因此被一些人认为是“在错误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了一场错误的建设“。另一方的观点则认为,三线建设有效的缩小了东西差距。目前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某种意义上接替了三线建设,成为**政府新的对三线地区的经济政策。这就十分肯定了三线建设形成了中国可靠的西部后方科技工业基地,初步改变了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带动了中国内地和边*地区的社会进步,堪称中国历史上空前的西部建设战略。
三线工程时间:19**年至1980年。目的:备战。投入:2052。68亿元,占同期全国基建投资的39。01%。成果:建起了1100多个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在西部地区建立了完备的工业体系,初步改变了西部落后的面貌。前总书记就多次指出:“从当前国际局势来看,特别是海湾战争之后,我们对三线建设的重要*应当有进一步的认识。总的来讲,***作出的这个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是有战略眼光的““现在看来,***确定的三线建设方针是正确的“。
想想也是的,在当时的那种艰苦的条件和环境下,能一心一意*经济建设,而且还为西南的工业奠定了坚实雄厚的基础,为什么一定要把那一段历史说成是浩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