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线:六、三线建设在宜昌
大三线:六、三线建设在宜昌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宜昌被国家列为“三线“建设地区,**各部门陆续来到宜昌地区进行选厂和厂址勘查工作。这些部门中有国防工办、海军、空军、一机部、二机部、三机部、四机部、五机部、六机部、八机部、化工部、冶金部、纺织部、国家物资储备局等30多个部门和单位,72个工作组,选址是以宜昌长江两岸一定范围内为主,也有不少部门先后到宜昌县、宜都、远安、当阳、枝江、长阳、秭归等离城市较远的各县选址,其中,靠近宜昌市区的宜昌县(现在的夷陵区)和宜都县(现在的宜都市)往往被列为首选之列。
那是宜昌建国以后的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宜昌陆续出现一些“代号厂“、“部属厂“;路上疾驶着许多挂军车牌照的汽车;成团成师不同番号的工程兵部队陆续开赴宜昌执行战备施工任务;省内数十个县的民工由各地区、市县的各级领导*部亲自带队,组建成民兵师、团,成建制的集中到宜昌进行建设施工。
1965年至1967年,国家五机部、六机部在宜都兴建了3家军工企业,它们是中南光学仪器厂(代号388厂)、长江光学仪器厂(代号288厂)、向阳光学仪器厂(代号238厂),分别于1969年和上世纪70年代建成投产,为国防军需研制、生产光学仪器、精密**及其成*设备。
到了上世纪70年代,国家陆续迁建一批部省属大中型工厂在宜昌市。如宜昌纺织机械厂、宜昌船舶柴油机厂、湖北红旗电缆厂、长江机*厂、长江红光港机厂等。1970年后,湖北化肥厂等5家**、省、地区企业先后在枝江建成投产。与此同时,国家航空工业部所属的066基地陆续迁来远安。这些国营企业的迁建或兴建,极大的带动了当地的建设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也带动了当地人口的猛增。
据《宜昌县志》记载:“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前期,一些三线厂矿陆续迁入,使人口相应增加。其中,1970年即迁入5。9万人。““**及省、地在县单位中南橡胶厂、13822工程、国家建委六局一团7007工程、六机部706所、核工业22公司、国营612厂、827厂、710厂、809厂、707所、86348部队、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330工程局、西北口水库以及县城拆建、县属工矿企业建设*征用耕地11012亩,搬迁439户,拆迁民房29981、7平方米,拆迁社队集体公房3390平方米,应安置就业人员7341人。“
1965年,海军第七研究院715所(代号706)在宜昌县(现夷陵区,下同)晓峰乡新坪建厂。这就是当年宜昌城区的市民议论的“在大山肚子里放炮,把山掏空后放进一座代号厂“的那个国防工程。1970年建成投入使用,隶属于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1975年前后,海军第七研究院在宜昌市东山建成一家医院,代号为671医院。1984年,代号706厂即715所的大部分人员撤走,将留下的实验工厂改为715所的602厂。671医院于1986年全部移交给市卫生局,将360张病*调整240张病*,组建成宜昌市第四人民医院。
紧随新坪国防工程之后,又一批国防工业企业落户宜昌。1966年,强华机械厂(代号809)在宜昌县小溪塔姜家庙建厂,原在山西太原的老厂于1969年迁入宜昌的新厂,属于兵器工业部。1968年,海军第七研究院710研究所在宜昌县艾家镇建厂,1971年建成使用。1969年,国营江新机械厂(代号612厂)从江苏无锡迁入宜昌县小溪塔镇*草湾大垭垴建厂,1975年建成投产,隶属于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
1969年8月,066国防工业基地在宜昌地区远安县筹建,历经10年建设,1980年5月27日,**第八机械工业部组织验收并正式投产,该厂除生产**品外,先后开发生产的民用产品有7B-130双排座轻型客货两用车和WS-630、WS-620两个轻型客车系列产品,以及机电产品等。我有个姐夫曾经是一个工厂的小车司机,他最开始拥有的就是066生产的面包车,“万山“牌,据说取之于***的一首著名的诗词《沁园春长沙》里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1970年12月,827厂在宜昌县莲沱兴建,那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当年的6月,为了保证工程用电,宜昌地区革委会领导人亲自组建宜昌莲沱输变电工程领导小组并担任组长;由省领导组织的孝感、黄冈两个地区的民工直接参加了输变电工程大会战。
为了827厂的建设,核工业部第二十二建设公司专程奉命从四川涪陵迁来宜昌落户于小溪塔冯家湾,承担这项战备工程和重点工业企业的建筑施工任务。就在该厂建厂的同时,国家还投资兴建了827厂专用公路--宜莲公路和827专用铁路线,至今的华翔商业中心就是当年的827铁路货站。
宜莲公路起于市区夜明珠,经南津关、三游洞、天柱山至莲沱的827厂,全长32。3公里,是一条完全在崇山峻岭中开辟出的一条通道,工程异常艰巨。工程初期,动用宜昌、秭归、沔阳三县民工会战,**时民工多达1。8万人,仍难以加快速度。1972年5月,解放军374部队在省公路局二处,以及核工业部第二十二公司的配合下,将原来临江劈山方案改为避险掘洞和深涧架桥的方案。按新方案调整路线和施工部署后,公路于1973年12月建成投入使用。827厂先后在莲沱区征用土地1326亩,搬迁178户801人。厂方投资33万元,就地造田341亩,修复梯田387亩,并相应修建了配*的水利设施。
1975年,宜莲公路由莲沱向太平溪展延,与早年建成的大老岭至太平溪的一段公路连接,终于建成一条通向三峡深处的山区交通动脉,全长96。81公里。后来,827厂人员陆续调出,而为该厂专修的宜莲公路以后在为国家大工程建设中又作出贡献。1979年,葛洲坝工程局投资将夜明珠至莲沱的一段改铺成渣油路,一年多后的葛洲坝大江截流中,作为中转运输线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完成战备施工任务,中国人民解放军紧急调派一批部队开赴宜昌。从各地赶赴宜昌立即投入紧张施工的有:1969年7月,基建工程兵独立801团从四川省纳溪县调驻宜昌,担负809厂、137厂的土建安装任务,1972年调往应城县和枝江县;1970年1月,解放军374部队从江苏省淮阴市调驻宜昌,担任宜(昌)莲(沱)公路即827厂专用公路的筑路主力,1974年至1978年,该部队陆续调离宜昌。为支援宜昌战备工程建设,代号767、769两所野战医院,于70年代初奉调宜昌。随着来宜施工的主力部队奉命转移,任务完成后也随之离去。
1970年12月,经国家第六机械工业部批准,宜昌船舶柴油机厂(即403厂)在宜昌市东山茶庵子破土动工,由大连造船厂包建。该厂颇具规模,13年里国家累计投资1。7亿元,厂区占地面积103万平方米,另外还修了专用公路。兴建厂房、科研机构、仓库的同时,还兴建了医院、电影院和从小学到技校(后升格为中专)与高中等完备的生活设施,建筑面积逾25万平方米,成为拥有940余台*设备、3000余名职工队伍的大企业,是我国造船工业在内地规模较大,专业化程度较高的骨*企业,1976年,该厂引进瑞士苏尔寿公司低速大功率柴油机制造专利,推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船用柴油机。
看看,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和七十年代上叶宜昌的建设有多么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