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片段阅读字面主旨题二
上一章讲到对待原本正确的选项,某公“乱加罪名”、某图“瞎整套路”,它们都是在自己认定一个正确选项后(正确选项的确定也完全按照它们自己总结的模版套出来的,根本不考虑试题本身特点),千方百计给其他三个选项安插罪名(认定准确选项后就不会再仔细分析其他选项),不管真实与否,一股脑儿全加上。
也就是说,它们的那些“解题套路”、解析说明等都不是严谨的推理、思考过程,而是根据需要自行选择支持自己结论的相关要素,属于“强行解释”。
又有考生问了,机构干嘛不直接公布原文?费那么多劲儿写解析干嘛了?
考生这就不懂了,机构必须维持自己“专业无比”的假象,如果直接公布原文确定答案,那么还要机构干嘛?机构不就是帮大家确定答案的吗?大家自己翻原文找答案不就得了。
它们之所以大费周折写解析(并且还写的不咋的),目的在于想在千万考生心目中建立“专业无比”、“高水平”等假象。
那么又有考生会问,有原文就一定能确定言语答案吗?
这还真不一定,一般来说,绝大部分试题找到原文,答案就能确定下来,但是还是有一部分试题非常灵活,即使找到原文也很难得到有用信息。
从后面的章节中,各位可以看到,如果原文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某公必然搞不对;某图的答案以往主要凭借主观臆断(顾斐定的),因而错题太多,后来学聪明了(顾斐放弃答案确定权),也知道翻原文,故而这几年正确率得到提升,但是和某公一样——原文搞不定的某图必然也搞不定。
极少部分试题,需要“灵活”运用原文,对“灵活”二字就是培训机构始终欠缺的,在它们眼里都是硬套模版,并且还对自己的模版坚信不疑!
谈了这么多,大家也饿了,该上菜了!
——————————神奇智能的分割线————————————
2005国考-题2
有一种看法,认为结构游戏只不过是幼儿拼拼凑凑、搬搬运运而已,无须教师过多的参与。其实,结构游戏如能进行得好,它不但能培养幼儿的搭配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而且能促进幼儿手、脑、眼协调一致的能力和培养幼儿对造型艺术的审美能力。但要使结构游戏发挥出如此的作用,教师不仅要参与,更要不失时机地示范、指导、点拨,否则,便不可能有这样的效果。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幼儿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结构游戏
B、幼儿教师与幼儿能力的形成有很大关系
C、合格的幼儿教师应掌握结构游戏的教法
D、幼儿对造型艺术的审美能力有赖于结构游戏
第一步,我们来先确定答案。
本题出自:《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1998年第12期《幼儿结构游戏中教师的作用》,是一篇论文,论文的主题就是论述“幼儿结构游戏中教师的作用”,题干选取的文段一样强调“幼儿结构游戏中教师的作用”!
再瞧瞧选项中哪个强调“幼儿结构游戏中教师的作用”?只有C项。
这时有同学说了,B项不也强调幼儿教师的作用吗?一定要注意B项没有提到文段界定的范围——结构游戏中!暗中扩大了概念的外延,论述的主要话题都没有包含进去。
所以,两相比较,C项比B项更合适。
——————————神奇智能的分割线————————————
第二步,我们来还原命题场景
又有同学提到“游戏的教法”这一说法,文段完全没有提及啊!
我们先回到原文:
……但要使结构游戏发挥出如此的作用,教师不仅要参与,更要不失时机地示范、指导、点拨,否则,便不可能有这样的效果。示范教师的良好示范,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模仿能力。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只要教师做出样子,幼儿就可以模仿;相反,如果只让幼儿自己去搞,那就差多了。
所以,教师要认真示范。教师要能做到示范,首先要熟悉结构材料,掌握其性能。然后要认真揣摸,在头脑中形成蓝图,并构造成各种造型。把这些造型摆在幼儿面前,幼儿便可直观地感受到结构材料的趣味性,从而产生构造的愿望,开始模仿老师的某一造型,进行自己的构造。
指导仅仅示范,有的幼儿还是模仿不上来,失败几次便失去了兴趣。这时教师必须个别指导。指导时,先使其掌握整体造型,接着再告诉应掌握的关键部位,幼儿便可以自己动手了。
另外,由于幼儿的生活经验有限,开始的造型都比较简单,玩一段时间仍没有新发展,就厌烦……
可以看出,题干后面紧跟的内容是挨个详细解释教师如何“示范”、“指导”、“点拨”的。
那么教师的“示范、指导、点拨”又是什么了?
不就是教师在结构游戏中的教法吗?
什么是教法?
不就是教学方法吗?
教学方法又是什么?
在本题中不就是“示范、指导、点拨”吗?
如果还是有叼丝不明白“教法”,请自行参看《指导结构游戏发展幼儿智力》,城下君相信总有一天你会看明白的!
回过头来,C项“合格的幼儿教师应掌握结构游戏的教法”其实就是指“合格的幼儿教师在结构游戏中应会正确的示范、指导、点拨”。
解释到这里,各位考生应该明白C项是命题人自己针对文段主旨概括出来的精练表述。
补充:文段结构的分析
第一句——举反面例子,其实作者想表明“幼儿结构游戏离不开教师的参与”之意。
第二句——对反面例子进行否定,指出结构游戏能培养幼儿多种能力。
第三句——再次转折,强调结构游戏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示范、指导、点拨!
因而整个文段强调的就是“教师的示范、指导、点拨”!
——————————神奇智能的分割线————————————
第三步——分析命题人选项设置
A、幼儿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结构游戏
文段原意是结构游戏有利于幼儿健康发展,还没到“离不开”的地步。
B、幼儿教师与幼儿能力的形成有很大关系
前面已经提到了,B项的说法很正确,但是缺乏限制条件——结构游戏中!
C、合格的幼儿教师应掌握结构游戏的教法
非常灵活的表述,高度概括,换一种说法而已
D、幼儿对造型艺术的审美能力有赖于结构游戏
非文段重点内容,只是前面铺垫内容的一部分。
命题人主要在B项设置陷阱,很多人因为C项的灵活表述而对之望而却步,语言运用能力太差。
第四步——分析机构的解释
单论这道题,某公、某图现在的解释都正确(不清楚它们谁后来改了答案,反正之前不一致),但是没有解释到位,因为它们是根据排除法选C的(只说明其他三项怎么错的),没有说明“教法”和“示范、指导、点拨”之间的等同关系(其实是它们自己也没理解到位)。
所以,有很多考生对这道题存在疑问。
——————————神奇智能的分割线————————————
补充问题:如果提问换成“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又该选哪个了?
在2005年的国考中有一类、二类两套试卷,这道题在不同的试卷中提问方式不同,其他都相同。
有考生在QZZN说顾斐告诉他们:“如果问这段文字的主旨是(),则答案选B,如果问这段文字的意在是(),则答案选C。”
不清楚顾斐有没有说这句话,可能是考生的谬传。
因为这题不管采用那种问法(“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不是推断题的提问方式,“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可以翻译成“这段文字告诉我们的主要信息是”),都是主旨题,都是强调文段表述的中心,故而答案都是一样的。
——————————神奇智能的分割线————————————
友情解答疑问:QZZN上的一些考生关于此题的提问(以后每题都会附QZZN上考生针对此题的代表性疑问)
观点1:比较了几种答案后,认为B相对合理点。虽然没有提到结构游戏,但是从文中最后一句的转折看出强调的是教师的作用。
PS:没有看懂C项也是强调教师的作用。
观点2:“合格的幼儿教师应掌握结构游戏的教法”算是推断了,问得是主旨,我选了B。
PS:被顾斐糟蹋的脑袋,分不清什么才是真正的“推断”,竟然把选项中的“应”字看成“意图推断题”特有的答案,进而根据本题是主旨题而认为C项不对。
现在各位明白搞不清楚分类的严重性了吧!在顾斐的分类体系中“主旨概括题”和“意图判断题”其实都是主旨题不同的展现方式,一个问的主旨显而易见,另一个问的主旨若隐若现。
观点3:选B,为什么呢?因为C说了“合格的幼儿教师”,原文没有说什么教师合格不合格,不能随便给人定性,教育是多元化的。
PS:这类考生巴不得选项所用的表述完全取自文段,见不得一丁点儿的灵活运用,这种人属于死读书的类型,请自觉跟他们保持距离。
——————————神奇智能的分割线————————————
城下君再次郑重表明,《十年国考言语大梳理》主要有以下特点:
(1)正确选项必有依据,不搞纯主观臆断(某图做法),这种方式已经害死不少考生了。
(2)着重强调言语题“活”的特点!
针对市面上主流培训一再要求考生死套总分、分分总等文段结构,城下君表示现在的文段结构越来越模糊,灵活多变,请各位考生把注意力放在总结每句含义、分析各句之间关系上来。
(3)强调对试题理解的深度,不赞成盲目地刷题。
等各位上了考场就会明白,理解深度不够,练再多的题都是白搭,因为考场超强的压力会把你打回原形的。
(4)指出机构总结的各种解题模版的错误,破除机构给考生带来的各种思维局限。如对“片面”、“引申”等的正确认识。
(5)着重强化考生对试题的理解能力,强调自身理解才是解题根本。找关键词只是为了有利我们对文段的正确理解,千万别以为做言语题就是机械地找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