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公考笔记 > 第9章 片段阅读字面主旨题六

第9章 片段阅读字面主旨题六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前面5章详细讲述了2005年一类、二类两套国考试卷的字面主旨题,下面几章将集中梳理2006年国考题。

闲话少说,直接上菜。

第一道菜:

2006国考-题1

《米莉茉莉丛书》是吉尔比特专为4~8岁儿童所编读物,其创作灵感来自个人的生**验及对儿童早期教育的独特理解。她以米莉、茉莉这两个肤色不同的小女孩为主人公,讲述了她们的成长故事。丛书中每一个故事都有独立的主题,蕴涵对孩子潜移默化的教育目的。作者吉尔比特认为书中传达的这些个性和素质,对于地球上任何国家任何肤色的孩子都是适用的。

这段话主要介绍了()。

A、谁适合读《米莉茉莉丛书》

B、《米莉茉莉丛书》的特点

C、《米莉茉莉丛书》作者对该书的评价

D、《米莉茉莉丛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步,我们来先确定答案

本题出自2005年8月光明网《“米莉”“茉莉”致力孩子个性教育》,这道题还是比较麻烦的,QZZN上争议不少。

我们先把答案定为B项,具体缘由请看下面分析。

某公、某图都选B项“《米莉茉莉丛书》的特点”,它们答案没有定错,但是还另有笨蛋机构选了D,水平低的吓人,真是无药可救啊。

看下某图的解释(取自某图出版真题卷,直接忽视那个山寨版没有一点技术含量的专题库):

正确答案为B项

[解析]A项、C项和D项在原文段中均有提及,但是并非该文段重点介绍的内容,而都是文中该书特点中的某个方面,因此综合来看B项更具包容性和完整性。故B项正确。

[某图名师点评]该题是典型的主旨题。正确答案应该涵盖整个文段的主要内容。

PS:某图答案定的没错,但是解释有误,“并非该文段重点介绍的内容”说法不对。文段依次介绍丛书的适用人群、创作灵感、内容简介、故事结构、作者评价等,这些信息是完全并列的,没有谁主谁次的区别,所以文段没有重点介绍的部分。“并非该文段重点介绍的内容”会让考生觉得文段有重点介绍的内容,有强烈的误导倾向,写答案的人思维混乱。

观察选项,只有B项的“特点”能包含文段论及的所有内容。

注意并列结构的文段特点就是要求概括全面,兼顾所有,不过每年考查数量不多。

另外,请注意文段的提问方式是“这段话主要介绍了”,正确答案是“《米莉茉莉丛书》的特点”,都是纯客观表述,没有一点主观色彩的作者思想感情蕴含其中。

——————————神奇智能的分割线————————————

第二步,我们来还原命题场景

命题场景很简单,原文也很简洁,就是对《米莉茉莉丛书》的介绍,考生可以自行查看(其实看了也没多大用处)。

注意图书前言、简介等经常被当成言语题命题来源。

第三步——分析命题人选项设置

我们先来分析文段结构:

第1句——介绍丛书适应人群、作者创造灵感;

第2、3句——丛书内容简介、故事结构;

第4句——作者评价;

再来匹配选项:

“A、谁适合读《米莉茉莉丛书》”——指第1句的前半句;

“C、《米莉茉莉丛书》作者对该书的评价”——指第4句;

“D、《米莉茉莉丛书》的主要内容”——指第2、3句;

“B、《米莉茉莉丛书》的特点”——包含所有内容。

并列结构的文段最简单了,但是要能区分出来。当你发现文段没有中心句,发现句子之间没有谁为谁服务的关系,就能确定文段为并列结构了。

概括文段每句话的含义,搞懂每句话之间的关系——谁为谁服务或互相并列,是作答言语题必须训练的关键一环,每一题都少不了这一步,也容易上手。

因为搞懂句子之间的关系,才知道那句话为主旨句,主旨句就是指文段其他句子都为它服务,都是它的铺垫、陪衬。

友情解答疑问:QZZN上的一些考生关于此题的提问。

观点1:选A项,原因在于“对于地球上任何国家任何肤色的孩子都是适用的”属于结尾句点题。

PS:并不是每个文段的尾句都是总结句,请注意分析文段结构。

另外,A项的“谁适合读《米莉茉莉丛书》”指的是第1句的“4~8岁儿童”,并非最后一句中的“任何肤色的孩子”。

观点2:选D项,认为文段讲述了《米莉茉莉丛书》的主要内容。

PS:内容介绍只是文段的一部分,还是没有分清并列结构。并列结构因为考得少,所以大家都不重视,出错率反而较高,以后还有同样出差的题型。

——————————神奇智能的分割线————————————

第二道菜:

2006国考-题2

作为整体,中国在世界上举足轻重;但作为个人,不少中国人还觉得自己一无所有。国家之强和个人之弱使一些人心理失衡,觉得自己活得还是像半殖民地时代受人家欺负的受害者。正因如此,我们更需要对自己生存的状态有理性的认识,克服狭隘的“受害者情结”。否则,崛起的中国将难以担当与自己的国际地位相称的责任。

这段话谈论的核心意思是()。

A、中国急需提高国民的个人地位

B、中国人需要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C、中国人为什么有“受害者情结”

D、崛起的中国要承担相应的国际地位

第一步,我们来先确定答案

本题出自2005年2月新京报《自信心的缺失:辱华广告与中国人的受害者情结》最后一段。

毋庸置疑,正确答案是B项。

本题还原命题场景意义不大,我们直接分析文段结构:

第1、2句——国家之强和个人之弱导致国民受害者情节;

第3句——主旨句,强调“对自己生存的状态有理性的认识”;

第4句——反面论述缺乏理性认识的后果;

接着匹配选项:

“A、中国急需提高国民的个人地位”——指第1、2句;

“C、中国人为什么有‘受害者情结’”——指第2句;

“D、崛起的中国要承担相应的国际地位”——指第4句;

“B、中国人需要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指第3句(主旨句)。

“正因如此”为关键词,引出作者想表述的观点(请多读几遍,体会其中的语气强弱,一般来说,语气强表明文段正在强调重点,就是所谓的凭借语气强弱定重点,非常管用哦,各位可以多试几道,注意体会文段表述过程中语气强弱的变化)。

观察选项,只有B项与主旨句相符。

友情解答疑问:QZZN上的一些考生关于此题的提问。

观点:我觉得答案D是对的,因为最后一句话才是段落的中心句!

PS:“否则”表明最后一句是对第3句(主旨句)的反面论证,拜托,不要把所有的文段最后一句都当成中心句。

这帮考生完全被机构整的模版化答题洗脑了,见到文段就要套上分总之类的结构,城下君最讨厌这种学生了,再次强调做言语题凭的是炼出来的“感觉”(语感),用你的心去感悟,不是数学题的“套公式”。

——————————神奇智能的分割线————————————

第三道菜(近十年国考最难试题之一):

2006国考-题3

在公路发展的早期,它们的走势还能顺从地貌,即沿河流或森林的边缘发展。可如今,公路已无所不在,狼、熊等原本可以自由游荡的动物种群被分割得七零八落。与大型动物的种群相比,较小动物的种群在数量上具有更大的波动性,更容易发生杂居现象。

这段话主要讲述的是()。

A、公路发展的趋势

B、公路对动物的影响

C、动物生存状态的变化

D、不同动物的不同命运

本题出自2004年发布的论文《公路与生态》,各位可以百度《2006年高考语文仿真试题》,这套试卷里有完整的文章。

文段主要强调公路对动物种群的影响,有可能造成地方性生态灭绝,文段对公路持批判态度。

本题很简单,正确答案是B项。

为何选B了?文段第1句讲述早期公路还顺从地貌,不怎么影响动物生活;第2句发生转折,强调无处不在的公路严重影响大型动物的日常生活;第3句则指出较小动物受到的影响更甚,“数量上具有更大的波动性”指数量下降更明显。

故文段通篇强调公路对动物种群的影响。

本题请注意几个体现作者感情倾向的词——还能、可、已、原本,表明作者对公路影响动物生存的不满(多读几遍,仔细体会)。

如果各位能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倾向——对公路发展的不满,就不可能选错。

友情解答疑问:QZZN上的一些考生关于此题的提问。

观点1:部分考生认为C项正确。

PS:选C的考生还是存在一种错误的思维,认为文段后面的内容一定比前面重要。这帮人的脑子已经完全不能自行运转了,你不是一根木头,请重视自己的理解能力。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