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七章 闲话晏子(二)
国学炽热之际,影视书刊之上,相关孔圣人(前551-前479)故事,不绝耳目。
一日餐桌上遇某大学中文系硕士生,曾任某副省长秘书的某君。吾闲扯地问道:“文革为什么批孔?”
现在私企营生的该君,兴致勃起。由文革批林、批孔、批宋江运动,到历朝历代驳儒反孔故事。旁征博引,侃侃而谈。
至于他当时列举的诸多批斗理由,现存记忆了了。但有此偶遇后,吾始知孔夫子一生中原本还有一些忌讳或说公案哩!
或因文献欠缺,或是后人维护至尊先师形象需要。总之,关于孔圣人为人和生活末节,特别在那些举国敬仰而非打倒批臭的年代里,确实存有一些故意模糊甚或避而不谈的问题。探究其问题,焦点莫过于孔圣人的婚姻真相、见南子事实、诛少正卯内幕。
近读《晏子春秋》,对孔子非神是人的认识,较以往有所升华。且由此引发的不是盲目轻慢或任性鄙视,而是有理、有据、有节的敬畏……敬畏其贤,甚或不吝尊其为圣也。
晏子与孔子是同时代的人。在《晏子春秋》中,凡涉及二人故事,达五篇之多。据说晏子大孔子30岁,但因晏子生年不详,这种说法不敢首肯。不过,相关两人的几则故事,颇能张显人物性情及品格,即便全是后人嫁接或演义。其言谈举止仍不失德性,故值得揣摩品味。
《晏子春秋?外篇》记载:孔子到齐国拜见齐景公,景公对孔子说:“先生是不是也见一见我的宰相(晏子)啊?”
仲尼对曰:“臣闻晏子事三君而得顺焉,是有三心,所以不见也。”
孔子走后,齐景公把孔子的话说给晏子听,晏子回答:“孔子说的不对!我并无三心,而是三位君主一心的缘故。三位君主都一心要国家安定,所以我才能顺利作为。”
孔孟之道,虽没有明说“君子不侍二主、好女不嫁二男”。但像“生死事小、失节为大”理念,确实存在于孔夫子意识和潜意识之中。故此,孔子以“事三君而得顺”为由,避而不见晏子,于情于理都说得过去。而晏子应答和孔子随后表现,尤显智士贤达之精微高妙、若谷虚怀。
《晏子春秋?外篇》中“孔子见齐景公而不见晏子”,另说如是:
子贡曰:“见君而不见其从政者,可乎?”
仲尼曰:“吾闻晏子事三君而顺焉,吾疑其为人。”
晏子闻之,曰:“婴则齐之世民也,不维其行,不识其过,不能自立也。婴闻之,有幸见爰,无幸见恶,声响相应,见行而从之者也。婴闻之,以一心事三君者所以顺焉,以三心事一君者不顺焉,今未见婴之行,而非其顺也。婴闻之,君子独立不惭于影,独寝不惭于魂。孔子拔树削迹,不以为辱;身穷陈蔡,不自以为约;非人不得其故,是犹泽人之非斤斧,山人之非网罟也。出之其口,不知其困也。始吾望儒而贵之,今吾望儒而疑之。”
仲尼闻之,曰:“语有之:言发于尔,不可止于远也;行存于身,不可掩于众也。吾窃议晏子而不中夫人之过,吾罪几矣。丘闻君子过人以为友,不及人以为师。今丘失言于夫子,夫子讥之,是吾师也。”
随后,孔子先让他的学生宰我去向晏子道歉,然后亲自拜见了晏子。
史称,孔子五十岁任鲁国大司寇。之后,周游列国,六十八岁回国。公元前479年逝世。据此可知,孔子“身穷陈蔡”,应在晏子(公元前500年)去世后。所以,上文晏子答辩,必是后人演义。其观点立场,学者虽定性墨家言论。但依晏子身世,不失常理。
大哉晏子!据理直言,坦然而释然也。
(2009年草,2014年3月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