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五章
儒学主张的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人本主义它要求人们过着伦理社会的道德生活遵守古代圣贤的遗训克制自己指导自己的生活使自己成为社会上德行优良、理智坚定的善人。讀蕶蕶尐說網儒家的人生哲学在自我方面强调修身在政治方面注重德化在人伦方面恪守礼法期望人在一生中退可以齐家进可以治国平天下。
黄老之学是道家的一个学派和原始道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融铸道法兼采儒墨、名家、阴阳家等各派之长。(黄老之学不同于老庄之学这一点非常重要。)
黄老之学以“先天地生”的“道”为世界的本源和决定万物兴衰存亡的客观法则要求人们遵循它并将老子玄远的“道”加以挥广泛运用于社会、政治、人生各个方面。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但摒弃了老子消极遁世的内容将“循理而举事”的合理行为视为“无为”从而将其展为积极“入世”的治道要求统治者节欲、惠民、行仁义不要强行干扰老百姓的正常生产、生活以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生产的恢复、展。在政治思想上黄老之学以道家为本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认为“无为”不仅是一种高的统治之术更具有丰富的道德伦理内涵。这种“无为”非《老子》的那种绝对的、无条件的“无为”而是一种新的“无为”学说。
由此可见两者在最终目的上是一致的只不过两者实现目的的手段和方法不一样而已。
那么两者应该如何融合?在什么地方融合才能有助于社稷的振兴中兴大业的成功?对于今日朝廷来说朝廷的需要中兴大业的需要就是两者应该融合的地方。
朝廷最需要什么?
大汉律法的绝对威严令行禁止。
在皇权和相权有效制衡基础上的君权至上。
对天子和朝廷的绝对忠诚。
百姓安居乐业。
黄老之学的“无为”并非绝对“无为”而是在“法令既明”前提下的君无为(陛下垂拱)臣有为(参等守职遵而勿失)“法”具有无上的神圣性。因此君主在根据“道”的要求制订了“法”之后便应一切“皆断于法”而不应该“以私而废公”、“以我而释法”。这种不以一己之私利而废天下之公法的“公正无私”的思想在本朝初年很好地得到了贯彻例如当年孝文皇帝与其廷尉张释之在处理所谓“犯跸”案与“盗取玉环”案时所采取的态度便是这样一种公正无私的态度。朝廷所信奉的这种“公正无私”的道德思想使得大汉在立国之初迅走向了安定和繁荣。
“以法治国公正无私”是朝廷迫切需要的也是社稷振兴和大汉昌盛所世代需要的但目前的经学死死守着“以德治国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根本做不到这一点。
黄老之学的“无为”是以“有为”为前提的“无为”是君“无为”而臣“有为”是一种君主驾驭臣下的统治之术因此这种“无为”又可以称为“无不为”。
在《黄帝四经》看来“道”虽然“无为”但“道”却又生“法”因此作为“执道者”的君主的“无为”也应象“道”那样是在制定了法令制度后的一种“无为”。但是君主虽然可以“无为”大臣们还是必须“左执规、右执矩”以使法令得以实施。也就是说君主不要事必躬亲事事操劳要任其自然要善于利用和依靠大臣们去处理各种政事。在臣下奋有为的基础上君主便可以“无为”了但君主并不是什么都不干君主的职责是“虚静谨听”对大臣们处理政事的情况进行审察看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否名实相符并据此决定生杀赏罚。
大臣们又应该恪守哪些原则呢?一要谦虚谨慎勤于政事;二要以身作则摒除私欲;三要宠辱皆忘知足常乐。如此一来国政就会出现“以无统有执一统众以寡治众和以静而广”继而“得众心”的国泰民安的局面。
在黄老之学看来君主如果能做到清静无为设官分职定好名分便可坐享其成。而作为大臣如果能恪守清廉勤谨不求名利谦恭地教导百姓那么天下必然大治。
相反如果象儒家所要求的那样君权神授皇权至高无上权柄集于君主一身君主做为天下之仪表事必躬亲“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事无巨细都要一一过问那么则“主劳而臣逸”皇权和相权严重失衡长治久安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了。
黄老之学的“无为”提倡皇权和相权制衡而朝廷目前急需的就是稳定当前的官制实现皇权和相权有效制衡基础上的君权至上所以儒家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所主张的君主集权已经对社稷稳定形成了威胁朝廷必须起用一种新儒学作为国策基础从而稳定和巩固现行制度并保证此制能长久延续下去。
黄老之学根据天与地各有固定位置(天上地下)和阴阳二气的对立冲突中“阳主阴次阳动阴静”的特点提出了尊卑有序贵贱有位等级有别的社会政治伦理思想。这一点和儒家“有德者受天命为天子”的观点截然不同。
例如孝景皇帝时《诗》博士辕固与道家黄生曾就汤武除桀纣的问题展开辩论辩论的主题是汤武除桀纣是“受天命”还是“臣弑君”。
辕固据经义说汤武诛桀纣做天子是得民心的正义行为。黄生引道家说破帽子还得戴在头上新鞋子终究穿在脚下认为汤武虽是圣人到底不该放桀、弑纣。孝景皇帝下判断说吃肉不吃马肝(有毒)不算不知味意思是请他们不要再争论汤武除桀纣的是非了其实也就是不赞成汤武除桀纣。在孝景皇帝看来道家黄生的臣下绝对忠于君主的思想更有利于维护王朝的统治而辕固的“受天命”理论则会给社稷稳定带来很大危险它既可用来论证“强汉”代“暴秦”的合理性也可以用做动叛乱和推翻本朝统治的借口。“受天命”的观点成了当初儒学不能兴盛的原因之一。(这个辕固后来又与窦太后争辩儒道两家的高低窦太后大怒令辕固和野猪搏斗幸得孝景皇帝给了他一把好刀否则他就要被野猪咬死了。)
当今天下长安有个天子襄阳有个天子谁是正统?谁应该受天命为天子?是不是应该有德行高尚的人出来受命于天重建社稷?
今日皇权沦落谁来做皇帝估计没多少人在意甚至包括长安的很多大臣至今对天子和朝廷的忠诚还是停留在嘴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社稷动荡生灵涂炭等等但儒学衰败是个不争的事实。儒学衰败导致人们对儒家的纲常名教对于“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等儒家学说失望到了极致在很多人的眼里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什么尊卑有序贵贱有位都是胡扯八道。
很长时间以来各方豪雄为了争夺权柄霸占疆土不惜诛杀无仇之民攻伐无罪之城动了一场又一场的战争结果僵尸动以万计流血漂橹丹野黎民暴骨野外本来绿草茵茵、五谷飘香的原野变得荒无人烟、满目凄凉而昔日繁华热闹、车水马龙的城邑更是成为瓦砾废墟。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王公贵族、门阀富豪们还是利用手中的权势和实力穷奢极侈横征暴敛为所欲为誓死要榨干百姓的血肉。他们吃喝玩乐穿着陵罗绸缎住着琼楼高宇家里堆满了金银和钱粮过着荒淫生活而可怜的百姓们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亡啼饥号寒人竞相食白骨蔽野。试问在这个时候还有什么三纲五常?还有什么礼法名教?还有多少人对儒家那一套深信不疑?
所以朝廷迫切需要一种新儒学重建尊卑有序、贵贱有位、等级有别的社会政治伦理思想重建礼法名教并在此基础上重建天子和朝廷的威仪重建大汉王朝的信心和荣耀。
《黄帝四经》重视农业生产认为根据天地、阴阳、四时的自然规律应该颁布相应的农业政策。政策一旦制定统治者就应“恭俭无为”不要在农忙季节大兴土木以“逆天时乱民功”更不要大肆搜刮民财而使百姓无法继续生产。而要做到这种以不干涉不影响百姓的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无为”天子和各级官吏必须在生活上“恭俭朴素”不尚奢华。
这同样是当前朝廷急需解决的问题。
重农抑商的政策朝廷颁布了不少但效果不是很好农夫的收入并没有显著提高。而这些年奢华之风却在朝野上下越刮越猛而始作俑者就是门阀世家和商贾富豪尤其是婚嫁和丧葬更是成了人们竞相攀比花钱的地方。贫苦百姓们在奢华之风的影响下日子越来越艰难。
儒家的核心是礼。礼制纷繁复杂诸多礼仪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花费很多钱财而最花钱的就是婚礼和丧礼。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家资一般在数万钱至十余万钱之间。而一个男子的聘金数基本上是其家资的总数在万余钱至数万钱之间加上婚宴花费一个男子娶亲就足以让其家一贫如洗。
至于丧葬花费更是惊人孝是儒家仁德治国的根本是对人的最基本要求。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孝行先提倡厚葬。厚葬之风自秦开始到本朝更是愈演愈烈。曾有人对厚葬习俗感叹说“世以厚葬为德薄看书”网竞技kanShu/com 终为鄙富者奢僭贫者殚财法令不能禁礼仪不能达。”因为埋葬死者而弄得倾家荡产而卖身为奴而贪赃枉法而铤而走险者比比皆是致使活着的人往往无法维持生活境遇悲惨。孝文皇帝、孝景皇帝、光武皇帝都曾针对这一弊病而提倡“薄葬送终”甚至下诏颁令但收效甚微。
原因很简单本朝奉行的是儒家学说要求人们学习《四书》、《五经》加强“六艺”的教育通过道德、名节、礼法和知识的教养和修习使受教者的日常生活包括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等等都要接近儒家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社会上做一个仁、义、礼、智、信五常毕备的拳拳志士成为温、良、恭、俭、让五德在身的彬彬君子。试想在忠孝仁义礼已经深入一个民族、一个王朝骨髓的情况下一道法令能遏制人们对“孝”的尊崇吗?
物极必反这个问题在大汉稳定时期或许对社稷的危害不严重但在如今天下未定、百废俱兴之期这个问题就直接影响到了百姓的生存社稷的稳定。
为了解决这一类诸如影响百姓生活影响社稷安危的诸多问题朝廷同样需要从儒学上下手同样需要一个新儒学需要一个既能教导人们遵守礼法名教又能教导人们“恭俭朴素”的新儒学让天下百姓都能安居乐业。
焦玮接着又借助《黄帝四经》说到了“文武兼备、轻赋薄徭、贵柔守雌”等等关于道家黄老之学在戍守疆土、与民修养、选拔人才等等国策上的优越之处。
“朝廷的目标是儒道合一以儒为主以道为辅实现一种‘无为而有为’的治国理念。”焦玮郑重提出了朝廷支持儒道相融的建议。
对于朝廷来说单单依靠经学和道家黄老之学都无法解决在中兴大业推进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目前情况下唯一的办法就是援道入儒儒道相融继而在新经学的基础上再创新儒学。
儒学是以伦理、政治为轴心的人文之学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其他诸子百家所难以比拟的它具有熟通六艺重在教化和积极用世的优良传统拥有追求立德、立功、立言的价值观念其本身一直蕴藏着巨大的生命力是维护和支撑大汉的精神支柱它的主导地位不可动摇。
道家黄老之学淡出朝堂三百多年了再想把它竖起来事实上根本不可能。
黄老之学与时迁移应物变化吸取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的各种历史经验兼收了儒家、名家、阴阳家等各家之长比如黄老之学中的“无为”就吸取了法家的“一断于法”的精要和墨家的“恭俭朴素、强本节用”的思想大义。“阴阳尊卑”就包含了儒家之“善”。据“四时之度”颁布相应的政经制度实际上就是阴阳家的“因阴阳之大顺”。黄老之学因此成功建构了一个开放的有着多种学派内涵的具有很大包容性的灵活而又实用的一系列思想体系在本朝初年长盛不衰为本朝昌盛建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但董仲舒大师公开援道入儒儒道相融吸收了黄老之学的全部精华并利用道家和阴阳家的思想体系充实和挥了儒家义理然后在此基础上匪夷所思地构建了一个既有儒家的三纲五常又有道家的“天地、阴阳、四时”既有儒家的“改正朔易服色”的“有为”又有道家的“以无为为道以不私为宝”的“无为”的崭新的儒学思想体系。经董仲舒加工后一向被看作“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的儒学摇身一变成了兼具“霸(黄老刑名)王(儒)之道”的大汉官学。既然道家黄老之学的精髓变成了董氏儒学的血肉黄老之学便不可避免地丧失了政治和理论上的双重优势不得不无奈地走向了衰落。
但黄老之学衰落了并不代表它的理论也就此丧失了生命力。
在黄老之学兴盛之期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在江淮间形成了一个研究黄老之学的学术中心在他的主持与组织下他与他的众多门客们合编了《淮南鸿烈》(也称《淮南子》)这部巨著。在《鸿烈》庞大的编写者中除刘安外苏飞、焦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等人都是当时名扬天下的道家人物。书中的大多数篇章都是他们写的因此此书也成为本朝道家之渊府是本朝道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孝武皇帝初期太史令司马谈著写的《论六家之要指》是对黄老之学的又一次学术总结。(司马谈的老师之一就是著名道家学者黄生。)
在王莽的新朝和光武皇帝初期道学一度再起著名老学家严遵(蜀郡成都人)著写了《老子指归》一位托名河上公的隐士著写了《老子河上公章句》。虽然这两本书的理论不同于黄老之学但对道学还是一种继承和扬。
此后又有大儒王充展了道家“自然无为”的理论以“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为己任对今文经学和谶纬迷信相结合后达到登峰造极地步的神学迷信展开了全面批判这直接打击了一部分大儒对经学的尊崇转而从道学中寻求支援很早便开始了援道入儒的研究。
道家黄老之学虽然独标高远玄之又玄但它没有脱离现实不讲“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不谈“三纲五常”不提阴阳怪异。援道入儒、儒道相融其实就是以道家黄老之学去解释《周易)、《论语》等儒家典籍以道家的“自然无为”去解释儒家的纲常名教从而以此来证明儒家的“名教”本是道家的“自然”。名教本是自然为名教的合理化、优越化提供一种新论证清除经学中那些烦琐臆说之风武断僵陋之习引导人们从“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神学蒙昧中摆脱出来以一种清醒的理性的态度重新思考社稷的现实重新探索大汉人的各种价值观念以便全力恢复儒学中的礼法名教用改良后的儒家济世之学重建大汉王朝。
当初儒学为了影响和指导国策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儒道相融援道入儒在孝武皇帝的支持下终于在董仲舒大儒的手中创建了新儒学继而帮助孝武皇帝建下了盖世功勋帮助大汉开疆拓土威临天下。
今天走入歧途和衰落的经学同样为了中兴大汉为了治国平天下要不惜一切代价儒道相融援道入儒利用三百年来道家黄老之学的学术研究成果来改良儒学再次创建新儒学从而帮助大汉走向中兴走向强大。
当年孝武皇帝雄才大略需要北击匈奴需要开疆拓土因此需要集权需要有崭新的学术思想为纵横四海的国策做基础结果在他的支持下出现了董仲舒的新儒学。
今天大汉从废墟中站起来需要统一天下需要中兴社稷因此需要皇权和相权的有效制衡需要有崭新的学术思想为与民修养的国策做基础需要大将军和长公主联手镇制长安扶持道家黄老学说迫使经学不得不接受儒道相融的事实积极援道入儒从而创造一种符合当前国策需要有助于大汉崛起的新儒学。
焦龙沉默良久他万万没想到焦玮的儒道相融之策竟然是这么个办法竟然把自己和长公主推到了最前面。
自己如果和长公主联手长安的局势就很难说了门阀世家、官僚士人们会低头吗?小天子能顺利平定南方叛逆会顺利主掌权柄吗?
“你凭什么认定门阀世家和官僚士人会低头接受儒道相融之策?”
“因为我决定劝说长公主和陛下动第三次党锢。”焦玮笑着说道。
“你说什么?”焦龙骇然心惊“你说什么?你要动第三次党锢?”
“在屠杀和党锢之间你选择哪一种?”焦玮说道“大将军我觉得飞燕兄的话说得对不能再杀了再杀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这些人的权势太大了人也太多了盘根错节杀不完的越杀越多。既然堵不住了那就只好用疏导的办法。”
“这也叫疏导?”焦龙气苦怒声问道。
“大将军你要知道长公主和你都决心退出朝堂而我们的中兴策略又必须长久坚持这个矛盾如何解决?”焦玮平静地说道“这些人不愿合作那就让他们滚回老家。凭我们现在选拔人才的办法朝廷不愁招揽不到贤良之士。其实看看几十年前的两次党锢之祸就知道了你要是来真的让这些人退出朝堂他们还不愿意拍屁股走人很多人都会选择妥协留下来。有多少士人愿意舍弃荣华富贵?这个办法不但可以让士人分裂还能让很大一部分愿意为社稷出力的士人愿意改良儒学的士人们纷纷上位得到更多更好的机会继而大家齐心协力共创新儒学共建新大汉。”
焦龙目瞪口呆地望着焦玮脑中一片空白。
****
以下不计字数。
《黄帝四经》:从古到今人们历来认为汉初以道家“黄老”治国认为“黄老之学”在汉初曾风靡一时并且认为“黄老之学”在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展中起过重大作用。但是由于历史资料的缺乏尤其是由于道家“黄老”之中的道家黄学一派的代表作《黄帝四经》从汉代之后便失传了造成了人们对“黄老之学”的种种误解“黄老之学”也因此而成了千古难解之谜。
人们无从知道“黄老”之中“黄学”一派的真实思想内容只好牵强附会地以“老”代“黄”了。
但当人们用老子之学或老庄之学来代替“黄老之学”时很多问题常常难以自圆其说。比如崇尚自然消极无为专注于心性修养而一味追求个人精神解脱的“老庄之学”又如何能使汉初凋敝不堪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走向繁荣并使新生的汉家政权不断得到巩固呢?而且汉初在“黄老之学”指导下所实行的各项政治、经济政策汉初黄老人物的所作所为也与老庄思想相去甚远。
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出土人们现了《黄帝四经》:第一篇是《经法》第二篇是《十六经》第三篇是《称》第四篇是《道原》至此人们才现了黄老之学不同于老子之学也不同于老庄之学也解释了诸多历史疑难问题。
“犯跸案”与“盗高庙玉环案”:张释之是著名的黄老信徒他作为文帝时的廷尉在处理所谓的“犯跸案”与“盗高庙玉环案”时并未因犯人掠的是文帝之马盗的是“先帝庙器”便罪加一等而是主张“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也”认为只有法律才是判黑白、定是非的唯一标淮。汉文帝对于张释之的做法虽然有点不太高兴但因他也是“本修黄老之言”深知秉公执法的重要性因此他还是肯定了张释之对这两个案子的判决并未因一时之怒而废法也未因一己之利而乱法。
西汉末期的儒学改良运动:自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经学开始一统天下但在当时的“设科射策”的影响下儒学本身也在逐步走向僵化形成了一种“徒为章句”的烦琐学风。由僵化而进一步神化的儒学到西汉中后期已越来越丧失了其向被统治阶级进行道德教化以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的价值与功能甚至还走向了它的反面。所以到西汉末期随着农民战争的浪潮愈激而愈高统治阶级内部一部分人物被现实所冲击而渐趋于清醒试图寻求解决社会、政治危机方案的同时也开始了向诸子各家学习以改善儒学的运动。刘向、刘歆、扬雄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刘氏父子除了力推古文经学外还致力复兴先秦诸子学他们重新研究和整理诸子百家的著作与学说并强调从中吸取思想营养以改善儒学。
扬雄也是力推古文经学同时他认为要使汉代儒学从烦琐不堪、荒诞不经的神学经学中摆脱出来必须对于先秦儒家之外的其他诸子尤其是道家学说的长处加以吸收以补充孔孟儒学。另外扬雄还试图创建新的儒学思想体系。他在批判今文经学、谶纬神学的基础上竭力主张复兴儒家正统学说复兴仲尼之道俨然以孔学的捍卫者自居但这并不是说扬雄要照搬先秦孔孟的学说而不允许有任何变通。实际上在扬雄看来圣人之道是有因有革的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因此扬雄认为在继承、扬先秦儒家正统的同时还必须有所创新。
两汉之际的道学:严遵的《老子指归》受当时盛行的今文经学的学风影响较深主要是以“义理”方面阐《老子》的思想并夹杂有不少在当时泛滥成灾的“符瑞灾异”之言。《老子河上公章句》则主要采用了古文经学的解经方法着重训说《老子》之本意文字也较古朴简约而且基本上不讲符瑞与灾异。但《指归》与《章句》却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无论是《指归》还是《章句》皆以探求避祸自保存神养和保终性命之道为己任这既与先秦的《老子》有所不同更与汉初黄老之学迥异实为两汉之际隐士们在乱世中求生存的心态的一种反映。
名教本于自然。
这是西晋大儒王弼的玄学政治哲学思想。王弼的祖父是王凯族叔祖父就是王粲。王弼把“以无为本”的本体论和“名教本于自然”的认识论推向社会政治提出了“政治无为”之论意思是说居于最高统治者之位的君主所作所为都要任其自然不去干预或阻挠做到“无为”和“不言”。这里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干“不言”也不是什么都不说而是不去做那些伤害“自然”的事不说那些违背“仁义”的话简言之称作“君道无为”。
第二卷第十二章旌旗未卷第十九节
十二月三十晋阳龙山。
清晨长公主晋阳的文武大臣和他们的夫人晋阳的大儒名士等数百人赶到龙山祭祀宗庙。
本朝祭祀宗庙春以正月夏以四月秋以七月冬以十月及腊一岁五祀。
长公主梳堕马髻身着祭服头带步摇耳悬簪珥佩四采赤绶雍容华贵仪态万方排在祭祀队伍的最前面。
丞相焦玮紧随其后身着九章纹祭服头戴九旒冕冠佩三采绿绶气宇轩昂。
不其侯伏完、大将军焦龙、太尉张燕、右卫将军吕布站在焦玮的身后他们同样戴着九旒冕冠着九章纹祭服但腰间所佩的是两采紫绶。焦龙脸色有些难看他的身体非常虚弱在天寒地冻的宗庙里待长了有些支撑不住。张燕和吕布站在他身边小心翼翼地扶着他。不其侯看到这一幕心中十分感慨曾经纵横捭阖无敌天下的大将军在历尽二十多年的征伐后终于倒了下去这只强悍的豹子最终还是无法逃过岁月无情的摧残。望着焦龙消瘦的身躯高耸的颧骨深陷的眼窝长中的缕缕白丝伏完心中酸楚禁不住仰天长叹。
大鸿胪刘冥、并州刺史张白骑、度辽将军徐晃、辅国将军燕无畏等九卿大臣和秩俸中两千石、两千石等大臣戴七旒冕冠着七章纹祭服腰佩三采青绶依次排在后面。大鸿胪刘冥昨天晚上才赶到晋阳他带来了几十车宫廷典礼用的物品还有几十车朝廷诸府和长安大臣们赠送给大将军和长公主的贺礼。
匈奴大单于刘豹、东部鲜卑王柯比熊等外族王也和汉臣一样冠旒冕着祭服静静地站在队伍里。刘豹这些年参加过各种典礼熟悉大汉礼仪习以为常了而柯比熊却是头一次参加既新鲜又好奇。
其他诸如公卿列侯秩俸中两千石、两千石等级别官僚的夫人秩俸千石以下的各级别官吏戴冠着服皆尊卑有别并按尊卑先后顺序站好位列。
礼仪官黄岳与九宾司随立殿前。黄门鼓吹、乐工、青伎置于大殿两侧。
昼漏巳时一刻上水。(相当于现在九点十五分。)
钟鸣。
治礼官黄岳高呼:“礼……始……”
“咚咚咚……”鼓声雷鸣而起。
谒者治礼引客。长公主、丞相焦玮和公聊大臣鱼贯进殿就位。
鼓击三通乃止。
主祭人长公主上行。
治礼官黄岳面向西方纵声高呼:“上祭……迎……”
击鼓九通鸣金九响接着太乐乐工齐奏《云门》之曲太乐舞伎起《云门》大舞。一时间钟、磐齐响金石震天。舞人闻鼓而进击铙而退整齐划一。乐舞和谐气氛庄重。
长公主盈盈跪下行三跪九叩大礼。丞相、公卿大臣跪拜。殿外陪祭大臣和大臣们的夫人跪拜。
长公主默默祷告:高祖、世祖、父皇、列祖列宗、保佑陛下保佑天下苍生保佑大汉……
父皇女儿要出嫁了。十七年来女儿遵从你的嘱咐没有让大汉倾覆也没有让汉祚断绝女儿尽力了。女儿没有辜负你的期望。你知道女儿要嫁给谁吗?女儿要嫁给豹子大哥嫁给大汉最大的英雄嫁给你最信任最喜欢的人。豹子大哥没有辜负你的重托他统率几十万北疆将士征伐天下力挽狂澜。他和他的兄弟们用鲜血和生命撑起了倾覆在即的大汉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上重建了大汉。但他伤痕累累精疲力竭了他从此不能再骑马从此不能再带着铁骑驰骋沙场。不过你的孙子长大了他聪明强壮他接过了豹子大哥的战刀承继了豹子大哥的勇武他将来一定会像孝武皇帝一样铸造一个空前强盛的大汉。父皇你可以放心地闭上眼睛安息了大汉不会倒汉祚不会灭绝永远都不会。
长公主想起十七年来的风风雨雨想起十七年来艰难困苦想起十七年来为了护佑大汉而死去的英灵想起十七年来死在战乱中的无辜生灵不禁悲从心生泪如雨下。
“献……”
黄岳的喊声惊醒了沉浸在悲伤中的长公主她缓缓站起来向先祖敬献五谷。
殿外乐工奏《咸池》之曲舞伎起《咸池》大舞。
祭祀典礼在呼啸的风雪中继续。
长公主“亚献”三牲“终献”鲜果。
太乐乐工连奏《大韶》、《大夏》之曲舞伎连起《大韶》、《大夏》之舞。
“终献”毕祭享酌酒读祭文。
丞相焦玮高声诵读《祭文》洋洋洒洒长篇大论抑扬顿挫慷慨激昂。
焦龙跪坐良久头晕目眩腿脚麻痹不得不以手撑地极力稳住身体。焦玮的祭文他一个字都没听进去脑子里一直想着儒道相融的事。
本文由看书网小说(Kanshu.Com)原创首发,阅读最新章节请搜索“看书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