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一个记忆清晰的梦 > 第19章 :落寞的孔庙

第19章 :落寞的孔庙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古道展现在我们眼前,由于年代太久远的缘故,一米左右的石板路,已经磨得很光滑了。道路两旁,是参天浓郁的古柏。这就是金牛古道,秦朝就有了,这也是蜀道保存最完好的一段。古道上深深的车辙,仿若还在回响着当年碌碌的车轮声,从依稀的苍苍林木间隙中,仿佛还能看见当年的刀光剑影…。

刘备人蜀,诸葛亮北伐,魏武灭蜀,都曾在此发生。时光在这里凝固了…,步过古道,便是庞统祠。这是一座原汁原味的清代康熙年间的石木结构祠墓。祠墓门口有两棵高挺苍劲的古柏,据传这柏树是张飞所植,所以又叫张飞柏。门柱两边有一对石狮子,雕刻精细,活灵活现。斗拱木结构的梁柱,石墙、石柱、石漫、石柱廊、石窗…。各种图案的深浮雕、镂空雕,精工细艺。只可惜,结构完整的古祠墓建筑,到处油漆斑驳,残破荒凉。游客也只有我们四人,不由得我们不心情索然,对庞统的遭遇深感同情。

唉——,我又想起了《红楼梦》的好了歌:“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的诗句。祠墓门口有一付楹联,写的是:“千秋功业留三国,一代忠贞属二师”。呜呼兮——,庞统,裴凉兮——,士元。唉——,士元,你是一代名臣,三国才子,就想开些吧。

我们顺着墙边前往殿后,短短的几分钟路程,原来竟是一个曲径通幽的去处。一方池塘,几尾凤竹,扁竹夹道,白花胜雪……转到殿后,便是庞统之墓了。据说这墓不是真墓,是后人为纪念庞统,和墓祠一体而建的,真墓应在不远处的落凤坡。

我们拜别了凤雏,离开了庞统祠,结束了一天对古人的凭吊与缅怀,取道回校。

六号上午,我在宿舍看书,叡玉站在门口,先用手敲了敲门。

“子云,我们今天下午去文庙吧。嶲秀姐要回校了,她还想请我们一起去她们学校,再去都江堰玩一天。”

“睿玉,下午去文庙可以,去她们学校,嗯…,你们去吧。”

“子云,就是要你去呀,你可以给我们讲些典故啊什么的,只是我们去就没意思了。”

叡玉怪怪的看着我,接着又说。

“嘻嘻,我知道了,你是怕她们学校那些同学,说你是嶲秀姐的男朋友吧!”

这个快嘴的叡玉,她使我很尴尬。我还没有接话,她又说开了。

“你这人也真封建,她们学校有多半的女生,都开始耍朋友了,我们学校耍朋友的也很多呀。”

我无话回答,也无从辩白。她也不给我说话的机会,还得寸进尺。

“嘻嘻,子云。我就说你答应了,一点半。”

说完,风一样的离开了房间,留给我的是无助与尴尬。

下午,她们准时到了我的房间,一起动身去文庙。步行去孔庙大致要半个小时,就趁着这点时间给他们说说孔庙吧,免得在那儿嘀嘀咕咕,其他人听了反而不好。

“慢慢走吧,三位同学。我们边走边说,到那儿欣赏和观摩要不了多少时间,现在没有多少看的。”

文庙,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孔庙,既是以前读书人祭祀孔子的场所,也是郡县的学宫,就是现在的学校。

如《诗经》中鲁颂的《泮水》就是学宫修好了之后,写的一篇对鲁僖公的颂诗。诗中有‘明明鲁侯,克明其德,既作泮宫,淮夷攸服’的诗句。意思是说‘勤勤恳恳的鲁侯,他的教化能修明,建筑好了那泮宫,淮夷这就来归心’。虽说是颂诗,不可全信,但由此也可以看出,建筑学宫在当时有多重要了。

所以,我们国家的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建筑,但我们现在要去的孔庙,确实没有书籍和资料可查考。你们知道我喜欢书法,有时间就练练毛笔字。以前去买毛笔的时候,认识了一位城里卖文房四宝的老夫子,他对这座文庙的古今变迁非常清楚。嘻嘻,我就把从他那儿了解到的告诉三位吧。

这座文庙始建于南宋时期的1206年前后,当时在城东,后因年久失修塌毁。到了明代的1368年左右,重建于现在的位置。明未又毁于兵灾,清代约1661年又重建,后又经过多次扩建。到清代的1848年~1855年间,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修缮,就变成我们今天去看的这种规模和格局了。

该文庙坐南朝北,成一条中轴线,左右对称排列。由南向北的中轴线依次为:万仞宫墙(照壁)、棂星门、泮池、泮桥、戟门(大成门)、礼乐亭、大成殿等等建筑。我们今天只能看到万仞宫墙(照壁)、棂星门和空荡荡的大成殿。

我们边走边聊,一会儿就到了万仞宫墙。万仞宫墙也就是照壁,它长约三十米,高约十米左右。据说,它比北京孔庙的照壁还要高大,属国内文庙中最高大的万仞宫墙。

经过广场,就已经到了棂星门。我说:你们看吧,这就是棂星门了。棂星门是一个天柱式石牌坊,它造型别致,浮雕技艺精湛、生动。由于没有修缮,油漆早已脱落,浮雕表面也有轻度风化,你们看起来有点模糊。进入棂星门,就是广场,以前是文庙的一部分。

经过泮池、泮桥,我们进入了戟门(大成殿的入口),就是文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坐落在文庙中院,整个建筑雄伟、庄严,是文庙庭院中建筑最高、体量最大、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座古建筑。我们进了大成殿的最后部,迎接我们的是一股股植物腐烂发霉的气味。后墙边堆放了一些无主的杂物,杂物的空缺处,散落着黑色橄榄形的颗粒,那肯定是老鼠的粪便了。

除我们四人之外,没有一个游人,也没有管理人员。我们在里边胡乱的溜达了一圈,慢慢地度出了大成殿。虽然发霉气味和老鼠的粪便,几乎使我们倒出了胃里的食物。但对我们先人的建筑技巧、雕刻技艺,在心灵深处还是充满着崇敬。

回校的路上,嶲秀又一次提出了盛情邀请,说了去她们学校和都江堰的事情。

“子云,你们多咋动身去我们学校啊!不然,你看这样行不。今天六号,我明天回去。你和靘云她们十号以前来我们学校吧,我们再一起去都江堰。靘云到我那儿去过好几次了,她熟悉。”

她说完,静静的看着我。表情真诚,靘云和叡玉也用期待的目光看着我。

“好吧,嶲秀,按你说的就是。”

我们三个八号下午乘上了四点过的火车,睿玉我不敢招惹她,在火车上我和靘云商量。

“靘云,我始终感觉有点不对劲。你想啊!我一个男生,和你们一起,吃住都不方便。会给嶲秀带来很多麻烦的,唉——。我如果再推辞呢,你们又要把我当怪物看。”

“男女是有别,子云。嘻嘻,但没有你想的那样严重。你就放心吧,嶲秀姐肯定会给你找一间男生宿舍,或空的女生宿舍。”

靘云说得也算合情合理,叡玉不说话难受,还有点开心。

“哈哈,子云,你也有为难的时候呀!哼,哼。还是男子汉呢,成天婆婆妈妈的。”

唉——,有睿玉在,我还是静其言、含其口,免得…。

有靘云的带领,七点过我们就顺利到了嶲秀住的宿舍。她马上领我们去学校的小食堂吃饭,这儿以前是教师就餐的地方,现在学生也可以在这儿买饭吃。我照例是四两米饭,一个菜,嶲秀又给我买了一份菜汤,吃得很舒服的。

她们学校前几天得到小道消息,说要等到十二月份才分配。学生们就探亲的探亲,访友的访友,去了大半。近万人的高等学府,显得有几分冷清与凄凉。嶲秀的左右邻舍全都离校了,并且请她代为看管。所谓代管就是定期开开门窗,通通气,防止书籍和衣物霉变。她征求我的意见,由我选择居左,还是居右。

“客随主便吧,嶲秀,听你的安排。”

“这样吧,子云。都说男左女右呢,你就住我们的左边吧!”

晚饭后我们就在嶲秀的宿舍聊天,嶲秀的房间在一楼,里面有三张高低床,三张小写字台,看来她们学校每个房间,只住六个学生,这个条件已经很好了。反正就住隔壁,也不急着整理床铺。我想嶲秀有可能已经收拾好了,她是个心细的女子,应该不用我操心。

“这样吧,睡觉还早。不如我现在给你们说说都江堰的基本情况吧,大家对它也好有个初步了解。”

“还是子云多才,那就有劳了,我们洗耳恭听。”

嶲秀说完之后没人反对,我也想趁机显露一番。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约五十公里,位于都江堰城西。都江堰不仅有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也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女峰、都江堰水利工程等等。

都江堰在古今中外都很有名气,约在公元前111年的汉代,司马迁奉命出使西南时,实地考察了都江堰。他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了李冰创建都江堰的功绩。说后人在其西瞻蜀之岷山及离堆处建西瞻亭、西瞻堂以示纪念。

约在公元228年的三国时期,诸葛亮北征,以都江堰为农业的根本,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征集兵丁一千二百人对都江堰加以守护,并设专职堰官进行经常性的管理、维护,这样就开了历代设专职水利官员管理都江堰的先河。

在公元1264~1294年的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从陕西汉中骑马,行20余日抵成都,游览了都江堰。后在其《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说:“都江水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鱼,船舶往来甚众,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

公元1865年前后,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去都江堰考察,曾于1872年在《李希霍芬男爵书简》中设专章介绍都江堰。李希霍芬是把都江堰详细介绍给世界的第一人。称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

其实,它最早的名称不叫都江堰,前后经过多次变更。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的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了。

三国蜀汉时期,在都江堰设置都安县。又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到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关于都江这一名称的来源,《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直到宋代开始,才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也就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那么,为什么要建都江堰呢?其实,只有两个原因,那就是军事和经济,经济又是为军事服务的,所以说,归根结底它是为军事的。当然,客观上也给西川百姓造了福。现在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李白在《蜀道难》的诗歌中有“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人或成鱼鳖”的感叹,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这种状况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特殊的自然条件造成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