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红柳滩 > 第11章 落网的鱼

第11章 落网的鱼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第十一章落网的鱼

在厨房里,秀秀精心给没有过门的丈夫和小叔子准备干粮。她是一个聪明的人,不能让兄弟一个人回河套,玉海也留不住。即使留住了人,留不住心。她看见四面没有人,一把抱住了玉海,抽抽哒哒哭了起来:“我害怕你不回来,如果那样,我宁肯去死。所以,我一定要等你.。。”。

刘玉海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河套到包头,不到千里,可是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保了今天,保不了明天。一个男子汉大丈夫,在心爱的女人面前是软弱的。

秀秀心泪如雨,心如灌铅一样沉重。可是,她沉默了一会儿,犹豫着,对刘玉海说道:

“唉,听天由命吧。”

玉海紧紧地抱住秀秀,用尽平生力气,秀秀觉得浑身就要碎了,晕乎乎,轻飘飘。他们在地下滚成一团,拼命抱着,生怕一松手,对方就会飞的无影无踪,变成了灰尘……。。

第三天,干粮盘缠全部准备好了。

秀秀把兄弟俩送到了大路边,六目相对无语。

秀秀有些话急欲出口,又怕弟弟听见了。

秀秀咬着红润的双唇,泪扑簌簌地落下了。她又咬住自己的右手的食指,不让悲声出来。

刘玉海心里七上八下,麻烦的就像猫挖一样。仰着头,朝太阳望去,长长地一声“啊------”

玉海迈开了双脚朝前赶去,云海紧紧地追。

身后,是放声大哭的秀秀。

刘云海看看天,已经过午,肚子又开始叫唤。究竟走了多少路,也说不清楚。路上的行人稀少,说是国民党军队打了败仗,国民党统治区又开始抓兵,沿路设立了许多关卡,特别是对逃兵,查的更厉害。

通过询问老乡,这里离国民党统治区不到三十里,出了山口子就到了河套的地界。

为了保险起见,兄弟俩吃了一气干粮,到老乡家喝了几瓢酸米汤,谢过老乡

便起身告辞,又赶了大约二十里路,天没有黑便找了一个干燥的地方休息了,准备夜里偷偷摸进国民党统治区,到了河套地界,离家就不远了。

月亮缓缓地升起来了,流光泻影。

月亮又像一盏白炽路灯,却投射着如冰水一样的冷光,为他们弟兄俩,照明了道路。

月光如银,照耀着刚刚入睡的世界。

田野里,一片静惬,只闻草虫声声唧啾。远处水坑里,传来一声蛙鸣。接着,引起群蛙齐叫。在静静的月夜里,群蛙敞亮着歌喉,声浪特别清晰,无拘无束地合唱着它们独特的曲调。青蛙们也在求情择偶。

在洁净的月光中,玉海一会儿想老娘,一会儿想秀秀。有许多的话还没有来得及和秀秀自由自在的聊聊,又分手了。看样子秀秀临走有许多话儿要说,她究竟要说什么呢?百思不得其解。他想的脑瓜子疼。

倒是云海牵挂少,倒头一睡,便打起了呼噜。

约莫半夜时分,玉海推醒了弟弟,悄声说:“快走吧。”

弟兄俩偷偷地地踏上回家的路程,消失在落黑的夜幕中。

果然如乡亲们说的,路口上远远便看见闪烁的灯光。有俩个站岗的沉默不语,一个低垂着头,“咝咝啦啦”专注地抽吸他的旱烟末子。

一个眼睛贼亮,翘首远望。看样子,这关口真不好过。翻山也绕不过。弟兄俩盼望他们去吃晚饭或者打瞌睡,好过关口。

就像小时候偷瓜那样,弟兄俩偷偷地爬在一块石头后面隐蔽起来。

天上的月亮被游云遮住,天一下子黑了下来,对面看不见人。瞅好了机会,轻轻地靠近了哨卡,一猫腰通过了哨卡。

弟兄俩那个高兴啊,脚下生风刚跑了几步,一抬头:“妈呀!”一声。

只见一队被绑着的人,小的十五六,老得有六十多,正被押着迎面走来。

“快,这还有俩个,别让跑了!”不由分说,围上来了七八个士兵,把他们一起绑了,朝一个灯火通明的大家走去。

这真是:井里头的蛤蟆往井外头爬,逃过了渔网没有逃过叉。

附录:河套十大干渠资料

【河套灌区十大干渠,是从清道光(公元1821—1850年)年间开始至民国十年(1921年)前后逐步开挖完成的,各干渠当时都是从黄河上直接开口引水,各渠皆平口承流,无进水闸用资操纵,“水小时苦于引水不足,水大时则漫溢成灾”。(见1946年《绥远省后套灌溉区初步整理工程计划概要》,以下简称《概要》)另外,从黄河上直接开口引水的三、四十道小干渠也都是这样。

河套灌区的草闸就是在自流引水的情况下逐步建立起来的。自从本世纪三十年代初的第一座草闸创建始,它因就地取材,施工简易,费省效宏,即为广大水利人员和农民所接受。在此后六、七年内,永济、杨家河、黄济、丰济等干渠相继修建草闸十几座,至四十年代修建草闸数达四十多座,至五、六十年代草闸普及,几乎到了有渠皆有闸的程度。只是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随着旧灌区的全面改建,草闸才被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闸取代。综观草闸的历史约有50多年。这50多年也是内蒙河套灌区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草闸把旧区的开发推向顶峰,又把旧灌区过渡到现代化的新型灌区,草闸的作用是肯定的。

草闸的使用概况和具体作用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控制洪水进渠,减少决口灾情。在自流口时代,汛期渠道决口不断发生,每年淹地总在几十万亩以上。据1935年前黄委会工程师李宝泰调查,七月洪水为患,永济渠口被冲到130多米,临河县城以南一带尽成泽国,因而他建议“责成河套水利局及水利社,从速修筑渠口节制闸,并培修两岸堤坝,以防过量洪水”。《概要》中也说,由于洪水淹及五原、临河两县面积的五分之二,遂于“民国二十四年先在丰济渠口建闸,翌年又在永济渠口建闸。此后仿建束水草闸者日众,干渠内作坝灌溉之害日减。渠口需闸,闸胜于坝”。

第二、分水提水,提高灌溉效益。用于分水提水的草闸多建筑在干支渠中间,形成分水枢纽。例如永济渠二喜渡口的草闸和在杨家河的屯垦草闸就是这种性质。原先干支渠分水都是临时在渠中打土坝,既费工、费时、费料,又很难保证灌溉,且感“坐坝毁渠事情最堪痛恨”(《包西水利辑要》1929年),暴露出有渠无闸分水的巨大矛盾。自从在渠中改建草闸分水后,问题暂得到解决,灌溉效益大为提高。例如1943年,由于建筑了黄杨束水草闸,使杨、黄、乌集中分水,不但防止了杨家河的水灾,而且黄济渠、杨家河、乌拉河当年就增加灌溉面积60多万亩。

第三、用以关口不流冬水,防止土壤盐碱化。解放前,各干渠一律流冬水,抬高了灌区地下水位,引起了土壤盐碱化。冬不关口的原因:一是有的干渠未建关口草闸;二是有的渠口草闸在于束水,难以冬季关口;三是有的渠口草闸距黄河较远,怕关口后引起引水口淤澄,想利用冬水拉渠,减少岁修土方。解放后研究了这种情况,权衡利弊,断然决定从1952年冬季开始实行关口,于是大力增修渠口新草闸,同时在进水闸旁修泄水闸,以便渠水经泄水闸泄入黄河稳定渠口,防止淤澄。

但是草闸技术是一定物质条件下的产物,比起现代化建筑自然是落后的,“且草闸不能耐久,起建费已属不资,岁修尤多滋扰”。(1950年《黄杨闸工程计划书》)草闸的淘汰和消失是必然的。只是对草闸的历史作用应予以肯定,并且在对修筑临时性工程,如截流围堰等仍有重要作用。因此对草闸的技术发展应加以系统记载,使人知道草闸是灌区传统水利技术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草闸沿革

草闸的产生和发展变化过程,基本上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一)草闸源流

在本世纪二十年代以前,河套灌区的渠道都没有控制建筑物,凡是轮水灌溉,多是用打土坝挡水或堵口的办法。打坝是用土填筑和柴土混合填筑。在堵口合龙时,在两岸用些草压码头,最后用柴土填死。当时为了分水浇地,打坝放坝非常频繁,一渠数坝,每坝每年打放三到五次,每次用柴几万斤及上百人工。

打坝容易,放坝难。柴土坝不易放彻底,一般是中间放开个口子,用铁锹切挖整齐,坝底如有冲刷,再用小扫棒或柴捆压进去护一护,长此以往,就逐渐形成“草闸”的概念;两岸码头如有冲刷,也用柴草护,进上步形成“闸箱”的概念;有的死坝头能多年使用,随即产生“闸坝头”的概念;两岸码头由短发展到长,又形成前后“八字”冀墙的概念。这样一个完整而又粗糙的草闸结构大体形成了。所以渠工们都说,草闸是由做“活水码头”变化而来的。《概要》也说,“本区之所谓草闸者,即如内省各河防险之扫工,加以改良而已”。草闸的雏形,先是在小渠口上产生,然后发展到大渠口上。有的老渠工回忆说,小渠口草闸大致在民国十几年就有了,主要是一些大户怕水大淹他们的地,便在一些低渠口上修做了草码头束水口,起“闸”的作用,但也为数不多。实际说来,这就是草闸产生前的萌发。

(二)草闸的试建

1931年,山西地方军阀阎锡山派部队来后套垦荒,至1937年共经营土地六十万亩,也开挖不少干支渠道。为克服打土坝分水浇地的困难,屯垦队的技术人员采用群众以柴草码头堵口的经验,进一步在渠道上试建了草闸,以取代土坝,于1932年,先在临河永济干渠二喜渡口处试建了第一座草闸,用以为新开挖的两道支渠分水。该草闸非常粗糙,先做草码头闸箱,后用小扫棒护底,断面缩窄了,能拥起一定水闲。这座草闸经过一年多的使用,证明比打土坝强得多,给人以启迪,受到称赞。

第二年,屯垦队在乌加河北刘蛇圪旦新建了一道乌拉拦水大坝,中间联接以筑有草码头的固定过水断面,可以算做初级阶段的草闸。第三年,屯垦队在杨家河上游修建一座名为“屯垦闸”的正式草闸,为新开挖的清惠渠节制分水。这个草闸由渠工周二迎和董虎负责施工,是在屯垦队技士王文景的指导下建成的。王技士对做草闸技术有所提高,据说修“屯垦闸”时先用扫棒铺底,后做闸箱,初步解决了闸底板的处理问题,一时名闻遐迩。屯垦闸的经验很快传播开来,至1937年“七七”事变,试建成第一批草闸,共计十个,其中有杨家河四个,永济渠两个,黄济渠三个,丰济渠一个。

以上草闸都建在灌区西部,因为西部渠道水量大,建闸要求迫切。所以渠工们说“西部的渠工会做草闸,东部的渠工会插扦子”,说明草闸技术发源于灌区西部。

(三)草闸的初步定型

三十年代试建的第一批草闸,总的说来,是“做法不一,经验不足”。(阎鸿俊:《关于黄杨闸工程几次兴废经过情况》)进入四十年代后,草闸的结构才算初步定了型。

1943年,当时的绥西水利局在河套灌区修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傅作义将军命令军队参加施工,光草闸就新建了28座。这批草闸有修建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

同年,随着复兴渠的开挖,在该渠上一次就新建了四年大型草闸。此项工程,系由当时绥西水利局设计科长程瑞琮带领技术人员负责设计施工的。关于草闸的设计,兹把程瑞琮所写的回忆材料摘录如下:

“因后套当时石料水泥均缺,当地渠工因年年堵口,多采用埽料,就地取材,积累了丰富经验。草闸吸取群众经验设计而成”。

“草闸的结构,闸底部分均用埽辊(即扫棒)组成,顺水流方向排列。埽辊直径1。5米,长约10米,两辊端顺水流方向搭接。在接头处压以粗木料,木料两端伸入闸墙,用闸墙压住,加以固定。两接头横木间,加添加劲横木,形成埽辊闸底。闸底为天然土基,未作处理”。

“草闸闸墙及上下游翼墙亦均用扫工修筑。施工方法是用埽绳平铺,埽绳上压以土料及埽料,每层约高一米,再将埽绳绕回,继续铺设第二层,直至墙顶。在闸口顶端及底部均设有专门横木,以供关闸之用”。

“埽料以当地黄河滩野生植物红柳及白茨为主。聘请当地经验丰富的渠工邬头带领各渠抽调的渠工施工”。

复兴渠新建的四个大型草闸,经过技术人员之手,第一次上了设计图纸,并按照图纸施工,所以工程质量较好。放水后没发生什么问题。复兴渠草闸有如下改进:①埽棒铺底上面压有底梁;②闸墙上架有上拉梁关口或调水可通过插扦子,不再用在闸孔里跌埽或压码头;③闸箱有五、六米的短码头发展到十多米的长码头,并添筑有上下游闸翼墙,即后业的上下“八字”翼墙。这样复兴渠草闸就成为当时第二批草闸中成功的典型,起了初步定型和示范的作用。

随着草闸数量的增多,绥西水利避于1944年制定了《绥西渠道灌溉工程施工细则》总结了各地做草闸的经验,划分草闸的种类为:进水闸、分水闸、提水闸和泄水闸等(见下面各类草闸示意图),规定“柴辊为铺排闸底、坝底之用,扫工为修筑桥闸翼墙……之用”,还具体规定闸基下挖深度等于“柴辊直径之一倍”。在此后的四、五年内,在义和渠、三湖河和乌拉河等所修的草闸都是这样处理的。

在此期间又出现了多孔草闸的形式。例如复兴干渠因开挖时合并了11个渠口,干渠流量大,分水关系复杂,便在1、2、3、4闸旁各挖1—2个转水渠,并修一个闸,名叫转水闸。实际这就是多孔草闸。其它干渠尚未发现有这种转水闸的形式。《绥西水利管理处三十八年岁修工程项目》中只有复兴渠有如下的记载:“整修第一闸北转水闸、整修第一闸南转水闸、接长第二闸下正闸、新建第二闸转水闸……彻整第三闸北转水闸、新建第四闸转水闸”。

(四)草闸的技术的提高和普及

河套各干渠一向流冬水,利少弊多。1952年为便于关口,

陕坝专署水利局对草闸技术进行了一次总结完善工作:一是改进对闸底的处理,普遍用些柴土混合填筑,要一米多厚,分层行硪,上铺以红柳笆子,再压以底梁,一米间隔;二是在底梁两边打进抱头扦子,以加固底梁和整个闸底的整体性。

在提高草闸技术的基础上,从1952年开始,每年总要修建几十个新草闸和整修旧草闸,年用柴约达1200万公斤。至1958年统计,解放后共先后建起干支渠草闸257个子。斗渠口闸7926个,草闸已成为渠道上主要的控制建筑物。

在此期间,河套行政区水利局(原陕坝专署水利局促,于1955年至1958年对草闸又进行了一次系统的调查总结,将各地草闸按实际通过的流量大小划分为以下三类:

大型草闸通过流量60—75立方米\/秒

中型草闸通过流量15—50立方米\/秒

小型草闸通过流量10立方米\/秒以下

按草闸的大小,规定了建闸材料消耗定额和工时定额。同时规定了《关于草闸的施工顺序》。对草闸的管理操作方法,也规定了相应改进方法。这就使修建草闸的技术有很大提高,达到系统化、完善化的程度。

(五)最后的一座草闸和草闸的消失

草闸毕竟是在缺少资金、缺少石料和水泥的条件下的产

物,其缺陷自不待言。据了解河套灌区每年仅柴草一项就消耗1000多万公斤。

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河套灌区的开发,五十年代初建的全面规划,于六十年代初建成了三盛公黄河大型水利枢纽,并修成180多公里长的总干渠和相继建成四个现代化的分水闸,各干渠一律改从总渠上引水,取消了自流口。至1980年前后,大小渠道上的水闸桥涵基本上全部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取代了草闸。草闸从此消失了。

但也有例外,三湖河口还有一座中型草闸,至1984年还在使用,这是由于渠诞改线,草闸尚未改建。有人建议这座草闸,不要急于把它拆掉,而把它做为旧灌区的一项水利建设的遗迹保护下来,任人参观。使这项古老的水利建筑显现其真实的历史面目。

三、创建草闸的主人

草闸是河套灌区群众的一个伟大创造和集体智慧的结晶。现根据有关文字记载及口碑资料,对创建草闸的代表人物加以记述。

(一)创建草闸的实践者——水利渠工

渠工在历史上先后叫“大长工”、“渠夫”、“渠巡”等,每条干渠约有渠工三、五十人至上百人不等。其中多数人会修做草闸,一些技术高明的人成为渠工代表,升为“骑马头”(上工时可以骑马)、“领人头”(领人做草闸的班长)、“渠头”、“副渠头”、“渠巡队长”、“渠巡班长”等。解放后一律改叫渠工。

会指挥跌()棒、做草闸的渠工,在当时都成为草闸的设计者和施工者,虽然他们大都没有文化,实际他们就是河套灌区治水的土工程师,受到灌区人民的爱戴和尊重。这些土工程师是创建草闸的主人,开发河套水利的英雄。如今老渠工多已去世,名不见经传,口碑资料也少,无法对他们作系统记载,只有对各干渠的少数渠工代表简记其姓名,以留后人。

杨家河:乔富头、丁双全、杨金儿

乌拉河:杨孟保、张保小、王万银

黄济渠:******、张三毛、邢银忠

永济渠:刘有生、王根河、李好章

丰济渠:邬继成、周二麻、徐秀英

复兴渠:邬燕达、李三头、张富、杨万三

义和渠:武勇、滕三、武五

通济渠:刘锁缠、堂占成、秦占梅、王虎

长济渠:孙喜旺、贾迎河、高应凯

塔布渠:苗虎、高三虎、许拉锁

三湖河:王根河(1950年调来)、张猛垦

以上老渠工健在的只有杨金儿、许拉锁和张猛垦等少数人,而且也均已年逾古稀。

(二)总结提高草闸的水利技术人员

过去在河套灌区工作过的水利技术人员中,对创建草闸技术大都有所贡献,尤以王文景、程瑞?梁九顺等三人为最著。

1、王文景,河北滦县人,在唐山北方交大攻读土木工程,毕业后在日满吉(林)海(城)铁路上工作,因不满对中国人的不平等待遇,一气之下到了河套屯垦队搞水利。抗战开始,转到重庆国民党太平机场当工程处长。后经张立范推荐,由傅作义将军于1941年下半年把他聘请到绥远省任绥西水利局长。抗战胜利后改任绥远省水利局长,解放后继任水利局长,并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至1954年病故。王文景于1932—1933年在永济渠和杨家河首创草闸雏形,后经其大力倡导,其他各干渠续修草闸数座,还有改进。他在屯垦队工作期间,因修水利建草闸而出名,人们都称他为“王技士”1946年,王文景在《绥远省后套灌溉区初步整理工程计划概要》一书和“言”中说“尤以各渠口草闸,经数十年之实验,失败又失败,改良又改良,修造不知凡几。”可见他对创建草闸是颇费心思的。

2、程瑞琮,南方人,于1941年下半年跟随王文景由四川到绥西水利局工作,任设计科科长,技术职称是技正。经他带领测量队测量重点工程,完成复兴渠的技术设计和组织施工,最后担任复兴渠管理局第一任局长。于1947年到美国留学,解放后回国在水电部工作,现任广西水利电力厅总工程师。

程瑞琮为复兴渠设计了四个大型草闸,草闸系经他总结提高第一次上了设计图纸,把草闸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3、梁九顺于1953年由黄杨闸工程处调河套水利局任工程科长,今为巴盟水利处高级工程师。早在五十年代,他对草闸怀有兴趣,进行过系统的调查,提出若干改进意见。于1956年,他亲手设计了草闸和草木混合闸定型图纸12张,发各灌区管理局参考。此后为便于检修,他还设计了活底梁草闸。据他本人介绍,活底梁草闸只施做了三处,因大规格长园木不易解决,乃改为横放大制桁架,推广较多,较好地解决了旧式拉梁拉应力不足的问题,也增加了工作桥面的安全宽度。

水利著作与水利人物(中国全史节选)

针关里逃命黄风风刮,人要你活命天偏要杀。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