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借钱(2)
三点左右的时候,杨柳坐在了大昌公司三楼陈云斌的办公室里,喝着老同学亲自泡的普洱茶。
陈云斌头发有点稀疏,圆圆的脸庞,一对略显粗短的眉毛,正随着他脸部的表情一扬一扬在上下跳动;一双眼睛细细的,有灵动的精光在闪烁。他穿着一件紫色间条的短袖上衣,肚子鼓得圆圆的,把腰围撑成一个圆桶。此刻,陈云斌在热情的招待着杨柳,又是奉烟又是递茶,嘴里亲切的招呼个不停,大有天涯知己久别重逢之感。
陈云斌是杨柳高中三年同学加室友,喜欢书法,爱好画画,是个浪漫不羁的人物。当年一起读书时,一些怪异举动常常被同学视为笑柄,记得高二那年,他光脚上学,并立志要“赤脚走天涯”,因此获封为“赤脚大师”的称号,常常为同学们惦记着。他高中毕业后考取了省美术学院,之后,杨柳对陈云斌的情况不太清楚了。上午听程建辉说他毕业后就来到这个城市,做过教师,打过工。老婆就是在一起打工时收获的爱情。大昌公司是前几年他两夫妻一手创办的。
陈云斌老婆小他十岁,他们结婚的时候,感觉他老婆就是个小女孩,小小的个子,像只温顺的小绵羊。当年的小女孩现在手下有七八十号人,主持着大昌公司日常的生产运作,掌握着大昌公司的财政大权。
大昌公司占据着整栋三层几千平米楼房,楼顶上竖立着大大的金字招牌,耀眼夺目,这最让陈云斌感到自豪。公司生产艺术的陶瓷品远销海外,产品的研发都由陈云斌一手经办,拥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这尤为让陈云斌得意。
指着陈列架的各种材料组合成各种风格的产品,陈云斌向杨柳细细的介绍着。看着面前各个陈列架琳琅满目的呈现着或现在或复古、或中或西、或田园或都市的各种风格产品,就像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异彩纷呈。看得杨柳眼花缭乱,爱不释手。
看着眼前这位眉飞色舞、侃侃而谈、意得志满的老同学,想起当初那个爱画画的少年,不由叹道:想不到爱好和工作能结合得如此成功完满。
回到陈云斌办公室坐下,陈云斌却闲不住了。一直滔滔不绝,踌躇满志的他,难掩的喜悦恨不得和朋友分享,掏出电话给他相熟的朋友打了过去。
“余总,在哪里?今晚过来我这里一起吃饭。”“在环城高速?!正好我这附近有高速个出口,你过来啊。”陈云斌抑制不住的兴奋,声音激昂,毋庸反驳。
“刘总,在哪呢?今晚和余总去吃鱼生啊,早点过来。”一听到电话,那边好像很快答应下来说马上出发。
。。。。。。
不出半个小时就约了好几个人。
看着陈云斌的交际和号召力,杨柳自叹不如。每个人在陈云斌嘴里都是“总”字辈,就知道这些人都是一些像他陈云斌一样的企业老板。那熟络的口吻,不用怀疑,这帮家伙经常聚在一起的。话又说回来,能让他陈云斌高兴的呼朋唤友,可以看出他杨柳在这个老同学眼里的份量相当的看重。毕竟当年同一个年级百多十号人里,做企业的本来就没几个,能做到今天像他们这样有自己公司或厂子更是凤毛麟角。看到同学有所成就都由衷的感到高兴,难免会惺惺相惜。
杨柳被陈云斌的情绪感染着,浑身细胞激动起来,两个人性格里那种少年豪情迅速的膨胀,心底里那压抑的郁闷一扫而空,顿觉心情激越兴奋莫名。
陈云斌心情很好,对自己也念同学旧情,想来以他的能力,借点钱解决自己燃眉之急还是蛮有希望的,杨柳暗暗的窃以为喜。刚闲扯了几句,杨柳正想开口跟陈云斌表明来意的时候,余总人未到,电话先到了。
“今晚有什么好安排呀?”车子和人的声音好像就在楼下。
“快上来啦,想吃什么你说了算。”陈云斌也听出车子的声音了,一面跟余总说着电话,一面跑到窗前对着刚从车里下来余总面招手。
余总的人很快的从楼梯口出现了,手里还拿着电话嘴上在说个不停。本来是有一部货物电梯直上三楼的,余总连电梯也等不及的小跑着上来。直到看到陈云斌这两人才关掉电话。
“哈,哈哈哈!”余总未说先笑。
“哈哈,真快啊!”陈云斌也笑着快步上去伸手搭上那余总肩膀的,显得十分的亲热。杨柳陪着笑跟余总打了个招呼。
“这是我同学,杨柳。都是老乡。”陈云斌指着杨柳给余总介绍道。同一个县的在他乡也统称为老乡了,陈云斌这样介绍也没错,还一下子拉近了距离。
余总对着杨柳点点头,马上掏出烟,递了过来。
三个人点着烟,在沙发上坐了下来。余总自己拿杯子洗了洗倒起茶来。他对这里非常熟识,也不客气自己动手起来了。
余总跟陈云斌是真正的同个镇上的人。个子黝黑高瘦,两眼有神,嘴巴宽大时常露出一口白牙,是个爽朗的人。如果你要是在街上碰到他,你想象不到他会是拥有几家知名餐饮连锁店的老板。和杨柳打过招呼后,很自然的就熟络了起来,一点没有让你觉得有丝毫陌生感。
陈云斌把杨柳跟余总做了简单介绍。余总听说杨柳有自己的贸易公司,又是陈云斌的同学好友,没有了刚才稍稍的拘谨。他余总跟杨柳的一个做餐饮的一个做贸易,业务上没有交集,也没有啥利益关系,刚开始他对杨柳是朋友间平等的尊重,有了这一层微妙的关系,大家话题顿时轻松起来。
女人们可能不知道:男人们在一起话题除了女人外,第一关心的是当前时事和政策动向。男人们都有一种胸怀天下的情怀嘛。
做企业的当然更关心着当地政策的每一个新举措,每一个小小的举措出台,都蕴含着无限的商机。当然,以杨柳他们也不可能接触到更多,也扑捉不到太多有用的信息。三个人东南西北的聊了一阵,刘总就到了。
刘总一进门就大声嚷道:“陈总,什么时候新居进火呀?”
刘总是陈云斌打工时那家厂子的老板。个子不高,黑黝黝,五十上下,身体壮实,很精干的样子。陈云斌就是在他厂里培养出来的,可谓青出于蓝胜于蓝吧。
陈云斌对老刘还是很尊重的,就开着玩笑说:“6月份刚买的毛坯房,两百三平方,用去了一百九十万,哪有钱装修啊。刘总,是不是赞助下装修费呀?”
刘总听着,不无酸气的说:“你陈总比我好过啦,哪里用得着我啊。”
“呵呵,装修要三十万吧,恐怕要等年底咯。搬新居少不了你一份子的,刘总。”陈云斌如是说道。
余总看着大家说:“到时要好好贺一贺,热闹热闹。”
“一定一定,必须的。”杨柳和刘总不约而同的附和。
刚听陈云斌新房装修还需要钱的时候,杨柳心一沉,暗道:“完了,完了,又黄了。”心里落寞几分。内心不觉满是焦急,也不敢稍露声色。
“现在生意不好做啊!”老刘感叹道。
“原材料和人工逐年的上涨,竞争又大,利润又薄。”老刘继续长叹。他没有陈云斌那样的手段,产品跟国内同行在竞争,当然没有陈云斌表面那么风光了。要知道陈云斌没有把握的话,也不会一次付清差不多两百万的房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