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农门科举奋斗日常 > 第131章 别宴

第131章 别宴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正月初一新年到, 抱过家里几个小孩子,陈延已经开始同亲友告别了。

李银花也着手为儿子准备起了江南特产和礼物。

堂兄有些伤感,拉着陈延的手, “书院休沐,我方才闲下来, 你就要回去了……”

“我们兄弟还未曾好好坐下来谈过。”陈安很是失望。

陈延拍拍堂兄的肩膀, 昔日, 他羡慕哥哥和他吃一样的饭,却长得极高, 如今二人已肩相抵了,“我现已调职户部,以后假期会比往日更多, 等下次年假,还有时间呢。”

“况且大哥如今已中举人, 来日或去京城考进士, 你我二人还可畅游京城。”

这是畅想中的美好未来,但陈安知道, 很难啦。

中举, 已废尽他大部分心力,他望着眼前的兄弟,虽然自己已经过得很好, 但人到中年,还是会有些羡慕呢。

“好,将来你等我。”

聊了一会儿关于书院的话题之后, 陈延又想到还没和祖父告别, 不免说起了他:“祖父近来怎么样?总感觉他比以前瘦了好多。”

提起祖父, 陈安面上有些惆怅, 他开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也知道,祖父年纪大了。”

老陈头的瘦,并不是突然开始的,而是慢慢变成这样的,毕竟,他如今已六十有九,在这个时代,是不折不扣的长寿老人了。

“去年就开始瘦,不过爷爷的精神一直都不错的。”陈安说:“去年秋季的时候有些咳嗽,病了一阵,托思然兄找了仁安堂的大夫过来看了看……”

“大夫怎么说?”这不像是很好的样子,陈延的面色有些沉重。

“身体没什么大碍,就是说年轻的时候干了许多重活,根子没太好,让好好养着。”那段时间,陈安也经常从书院回来,“你也晓得,爷爷那会儿喜欢去钓鱼,他病了,我们就不许他去,让他好好在家里待着。”

奶奶也帮着一起管束他,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大家才发现,一直不出门爷爷的精神变得更不好,像是脱水的花一样,急速枯萎了。

后面大家就不太敢管了,趁着天气暖和,常让人和老陈头一起去钓鱼、喝茶,但歇了半口气,到底是不如从前了。

缠缠绵绵喝了许久的汤药,大夫也时常上门,“直到收到你要回家的信……”

那才叫真正的久旱逢甘霖,枯瘦的老头子,精神一下子就好了起来。

所以,陈延才能见到如此精神矍铄的爷爷。

听罢,他的心情很复杂,“大哥……”他还不知道怎么跟爷爷说自己要返京的事。

纵能在陛下面前朗声、意气风发,也难在长辈前淡说离别。

陈安知道他在纠结什么,可:“你不必说,爷爷应该也知道了。”老陈头最是精明了。

陈延心下哑然。

果然,后面他带着茵茵去同爷奶道别的时候,爷奶在库内烤火,见他二人前来,什么也没说,只握住他们的手,叫他们保重身体。

又说:“这会儿天这么冷,你们在船上也不知道会不会被吹着……”

“爷爷奶奶可安心,天凉我会和相公一起在船舱里,照顾好他的。”茵茵笑着宽慰爷爷奶奶。

奶奶也笑呵呵的,慈爱的拉着茵茵的手,朝着陈延嗔道:“他哪里要担心,是要叫延小子好好照料你才是。”

两位老人家面上都开心,陈延也不想让自己的辛酸露出,笑着应:“我会的,我会照看好茵茵,您二位在这儿也要照料好自己。”

“嘁。”爷爷发出了个气声,“我还是那句话,在外好好干,不要记挂我们这些老骨头。”只要想到康哥儿是个这样受人爱戴的青天大老爷,老陈头就是死也瞑目。

不愿意让孙儿回来这短短几天还带着不开心走,老陈头很快转移了话题,问:“你们何时上船?可有了具体的时间?”

官船正月六日开,陈延和姜茵茵便是那时随船去往京城,老陈头算了算,还剩几天呢,目光一转,看见了放在屋边的网,老陈头想起了许多年前,孙子孙女还小,家里条件不算太好,他会和儿子一起去溪边捕鱼的时日。

那时候,小小一条鱼,无论是煎烤煮,端上桌,对于陈家人来说,都是一段开荤的美妙时光,康哥儿也极爱喝鱼汤。

于是,老陈头便提议,正月初四的时候,家里摆一桌小酒,算是提前为陈延送别,那日酒宴,他会亲自从河里网鱼上来,做一盆大鱼汤。

又对茵茵说:“康哥儿他小时候可爱吃鱼了!”

陈延听他要去网鱼,立刻说:“爷爷,现在外边的雪还么全化,河边路滑……网鱼实在是太危险了,若是要喝鱼汤,在路边买上两条就可以了。”

“买的和自己抓的怎么能一样?”老陈头摇头,一副你不懂的样子,他逞强一下,一时想表达心意,二也是想告诉孙儿,自己还能动、能干呢,“再说了,网鱼又不累,一撒一收而已,你要是担心,那日你陪我一起去。”

晚辈总是拗不过长辈的,陈延只得答应了和爷爷初四一起去网鱼,回自己房间的路上,茵茵拉着陈延的手说自己也要去。

“我只叉过鱼,还没有用过鱼网呢!”

引得陈延一时间脑子里幻想了一下爷爷看见茵茵用铁叉叉鱼的样子,恐怕会被吓到。

“相公,你突然笑什么?”茵茵不解。

陈延:“只是在想,万一那天我和爷爷都没网到,就你网到了,他可能会不好意思。”

“没关系。”姜茵茵灵动一笑,“我不会嘲笑你们哦。”

她对网鱼抱了极大的期待,然而正月初二,家里忽然收到了叶家的帖子,说是江南这边的叶夫人请陈延去喝叶珰孩子的百日酒。

叶珰!这个熟悉的名字伴随着曾经的秀秀映入脑海之中,既是亲家,又是故人相邀,不可能不去,就是和送别宴冲突了一下。

但没关系,自家宴会嘛,老陈头听说之后就大手一挥,把家里的送别宴放在了正月初五这一天。

不过网鱼行动还是在初四,因为据老陈头判断,初四不下雪、小风,是个好天,陈延不能去,于是家里就叫了同在休沐的陈安跟着去了。

谁也没有想到,人世中的小小事件,带来的后果,往往不可预料。

-

初四,陈延和茵茵先坐马车前往叶府,今个温度可能有些低,虽然没有下雨下雪,但路边的露珠和青石板上的水好像都冻在了一起,湿湿滑滑的,让车轱辘有种平移的感觉。

坐在马车内,茵茵满脑的都是问题,“叶珰孩儿的百日?你说叶珰是秀秀姐的好友,她孩儿的百日礼怎在叶府办呀?”

按照礼法来说,一般是在男方办的,“莫不是她所嫁之人不在本地?”

陈延也不知道,“好些年前听叶问说,要在京城为她择婿,后来的事就记不清了……”提到的也少了。

在议论中,叶府很快到了,作为内客,他们进门的时间比较早,叶家的几个堂兄接待了陈延,他们还是和原来一样,秉持着‘文人见面,先问学问’的优良传统,很快拉着陈延去了书房。

茵茵则被夫人带去了后面,看今天的小主人公,顺便印证自己的猜测,孩子会在叶府办百日,是因为叶珰的夫君现在还在大名朝最男边那块瘴地领兵呢。

受命在外不得回,叶珰怀孕又跟不过去,才有这一遭。

小姜一直都很敬佩这样的女子,聊得对胃口,年轻女孩的友谊来得极快,她又看了看襁褓中那个白嫩嫩的孩子,忍不住伸出手在她面前晃了晃。

小女娃哇哇地叫了起来,还挺可爱。

在屋内逗弄了会儿孩子,很快,吉时就到了,前边布置好了,叶夫人抱着孩子过去等着开席,百日里,孩子虽说是主角,但不能见风,所以很快便被抱了回去。

陈延和一干宾客则在堂中夸赞孩子,有时人到兴起,还会留下一首小诗。

他也和叶家这边的几个男丁坐得近,在赞完小姑娘后,又和几个同好谈起了一些关于为官上的小事,以及远在西南方的邱夫子。

叶三哥如今在西南任职,有见过邱夫子,对方让他给陈延带话,“邱先生说在那边找到了早年失散的女儿……有些想在西南定居的样子,让你不必牵挂他。”

西南路远,没有水路,邱夫子年纪渐大,此刻不回,那便有点此生都不会回的意思了。

陈延顿住,没想到会听到这个消息,不过,想起那个活像孤家寡人的老头,能有一归宿……

“可惜不能当面恭贺夫子了。”

“今后你有信可以寄到西南驿站去,邱先生会到那儿取的,他也恭喜你,觅得良缘。”

叶三哥看了一眼坐在陈延旁边的姜茵茵,能娶此女,谁不多看一眼呢。

就在二人谈话,陈延想多了解一些西南民生的时候,突然有一年老些的侍从,匆匆忙忙自府门口向内跑,陈延见他边跑边环视四周,还在想是发生了什么。

又在看见那侍从环顾后望向自己,活像是发现了什么目标后,径直跑来,心里又咯噔了一下。

作为府中仆从,他先是和叶三哥说的话,叶三听完后一愣,陈延已觉不好,皱起了眉:“怎么了?”

“陈兄……”叶三懵了,自家办喜事,怎会?

他附到陈延耳边低声说了几句话,陈延听完,脑中像是有白光闪过,茵茵见状,连忙问:“到底怎么了?”

“爷爷……落水了。”陈延说完,即刻拉着茵茵站起了身:“叶三哥,家中有事,这场宴席恐怕要先退,”

他话没说完,便被打断,“无事,老太爷更重要,清远兄,不知你家中可否请了大夫,不若带上我府上的张大夫?他师从京中御医,擅疗养老人——”

陈延极快点头,“多谢叶三哥!”

“那我先带你出去。”叶三哥说完,跟旁边的妻子说了几句,叫随从去喊人,便带着陈延和茵茵急匆匆往门口去了。

后面发生的一切,对于陈延来说,都像是做梦一样。

叶家的人速度的确快,他很快坐上了马车,奔向了陈家的院子,彼时,陈家已经乱做一团。

陈安怎么也没有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今早明明一切都很顺利,鱼也装好了,他总担心爷爷在网鱼的时候出事,却不曾想,一切的意外发生在提篮收网的时候。

陈安提着鱼在老陈头的后面,只一瞬,不知道爷爷是踩到渔网,踉跄了一下,还是踩到了岸边湿软的泥土,一下歪了身子,在倏忽之间,甚至来不及惊呼,就滚进了河中。

正月,河边的水面上甚至有一层薄薄的冰,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一下栽了进去,爷爷是会游水的,但河水实在太过冰凉,他只挣扎了一下就开始沉了。

陈安当即扔掉了手里的东西下河救人。

整个过程持续的时间并不长,爷爷很快就被救了起来,但他可能是呛到了水或是磕到了头,人有些昏沉。跑回家,湿冷的天,迎面的风,对这个身体本就不太硬朗的老人来说,又是一场煎熬。

把爷爷背回家后,陈多富和陈多田就迅速用热水帮他擦了身体,家里也派了人去请大夫和找陈延。

在陈延到家之前,仁安堂的大夫已经把过脉了,老陈头现下还没醒,大夫说是惊到了,可能寒风入体,“换个青壮来说,这不是什么大事……”

他望着床上的老人家,到底是开了一副药,说:“先煎服,主要看这今明两天能不能缓过神,若是精神好了,便没事了。”

等陈延急匆匆到,屋内全是眼睛红红的人,他看向堂中的头发花白奶奶,询问了一下情况后迅速把张大夫带进了病房内。

张大夫的诊断结果要比仁安堂的大夫更清楚、明了,说得更多、更细,但悲哀的是,他说的并不是好消息。

张大夫在诊脉、查看老陈头的眼珠子后,叹了口气,“这老人家原先就有症状,本就感了风寒,如今这样……”

“恐怕不是几副药能好过来的,湿邪入体,又神色混沌。”他言:“暂不必吃药,今日先多喝一些热水,过夜再看。”

“若明日清醒了,这一遭算是过了,后期好好调理,还有三五载可活。”

“若明日……”后面的话张大夫没有说,但在场之人,都明白了他的意思。

生与死,此息之间。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