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三国演义那些人和事 > 第24章 曹操得汉中晋魏王

第24章 曹操得汉中晋魏王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曹操把自己仨女儿一起送入刘协后宫,又杀了伏皇后,现在刘协后宫就只有曹操三个女儿了。

在杀伏皇后的过程中,曹操有个帮凶叫华歆。这个人在东汉以及三国时期都很有名。

在《魏略》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华)歆与北海邴原、管宁俱游学,三人相善,时人号三人为‘一龙’,歆为龙头,原为龙腹,宁为龙尾。”意思是东汉末年有三位名士,合称为一龙:其中华歆是龙头,邴原是龙腹,管宁是龙尾。

邴原,以前我们提到,就是差点成了曹冲老丈人的那个。

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是华歆和管宁割席断交的故事。

故事说,东汉灵帝时,华歆、邴原和管宁三人是同窗,他们一起研读经书,友情深厚。其中,管宁与华歆关系尤为亲近。

一日,师父命他们二人去开垦书院中的荒地。管宁挖到了一块金子,但他不为所动,华歆却兴奋地将金子据为己有。自此以后,华歆因得到黄金,已经无心读书。

又一次,管宁和华歆正在一起读书,突然,一队官员乘轿从窗外经过。管宁依然专心致志地读书,窗外的热闹丝毫没有影响他读书。而华歆却放下书本,跑出去围观,回来还对那个当官的羡慕不已。管宁见他不再专心读书,只羡慕做官的人,再加上次见金子动心的事,于是管宁割断了他们共坐的席子,分开座位,对华歆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历史上很多有关华歆故事都在抑谕他,可能,他一直是曹操父子的忠实追随者,对日薄西山的汉政权毫不留情,导致人们对他的评价不高。其实,华歆有点像竹林七贤中的山涛,虽然一直在做官,但是对于朋友,他一直都照顾有加,比如他一生都在推荐管宁,而且给了管宁很多照顾。

华歆,子子鱼,生于157年,死于232年,活了七十五岁,可谓高寿,平原郡高唐县,今山东省高唐县人。

华歆早年拜太尉陈球为师,与名士卢植、郑玄、管宁等都为同门。算起来,他是刘玄德的师叔。

华歆被推荐为孝廉,由朝廷授予郎中一职。汉灵帝死后,大将军何进调华歆入京,被授以尚书郎之职。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汉献帝下诏任华歆为豫章太守。

孙策占领江东后,知道华歆有才,故此以上宾之礼待华歆。

孙策死后,曹操请召华歆至许昌任职。

华歆到许都后,被授任为议郎,兼司空军事,后升任尚书,又转升侍中,再代荀彧为尚书令。曹操受九锡成为魏王后,华歆任御史大夫。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魏王,拜华歆为相国,安乐乡侯。同年十二月,曹丕代汉称帝,华歆主持受禅仪式。

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曹叡即位,封华歆为博平侯,之后,又改任华歆为太尉。当时太傅钟繇和华歆年老有病,所以上朝觐见时都让他们乘车坐轿,由卫士抬着上殿就座。

从华歆的履历来看,这个人是有才也有德的。为官清廉有为,政治成就也有目共睹。

邴原,生卒年不详,字根矩,北海朱虚,今山东临朐人。

邴原从小聪慧,熟读《孝经》与《论语》。邴原与管宁华歆齐名,但是邴原和管宁的名声比华歆更好。邴管二人都以节操高尚著称于世,从不贪图荣华富贵。

黄巾起义爆发后,孔融任北海国相,向朝廷举荐邴原。但邴原认为黄巾军势力兴盛,于是前往辽东郡。

当时,辽东郡太守公孙度畏惧厌恶一个叫刘政的名士,想杀死他,将其全家都拘捕了,刘政跑了出来。刘政窘迫危急,前去投奔邴原,邴原把他藏了一个多月,之后邴原前去劝说公孙度,公孙度于是放出了刘政家属,放过了刘政。邴原在辽东郡,名声显赫,拜访邴原的士人络绎不绝。

后来,邴原得以从辽东返回,曹操征召他为司空掾。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调邴原为丞相征事 。东曹掾崔琰曾向曹操说:“征事邴原、议郎张范,志向行为忠正端方,是国家的人才”。所以后来曹操出征时,经常留下邴原与张范,与曹丕一同居守后方。

曹操还要求曹丕多向这二人讨教。于是,曹丕对邴原与张范执弟子礼。

邴原之后担任五官将长史。曹操征讨孙权时,邴原随军出发,不幸于途中病逝。

管宁,158年—241年,字幼安。北海郡朱虚县,今山东省临朐人。

管宁是春秋时期名相管仲的后代。汉末天下大乱以后,管宁听说辽东太守公孙度保境安民,就与邴原及平原人王烈等到辽东。

管宁到了辽东后,就居住在山谷中,开始做讲解《诗经》《书经》,给年轻人传道授业解惑,辽东人民都很乐于接受管宁的教导,管宁颇受人们爱戴。

黄初四年,公元223年,魏文帝曹丕诏令公卿大臣举荐名士,司徒华歆举荐了管宁。管宁从辽东回来后,曹丕下诏任命管宁为太中大夫,管宁坚持没有接受。

黄初七年,公元226年五月,曹丕驾崩,魏明帝曹叡即位,华歆和司空陈群再次举荐管宁。曹叡便下诏征召管宁为光禄勋。 管宁还是坚持辞让不肯接受。之后的十数年的时间,曹叡征召管宁的命令接连不断。管宁自从避于辽东及后来回乡后,一直在民间讲学,桃李遍天下。

正始二年,公元241年 ,太仆陶丘一、永宁卫尉孟观、侍中孙邕、中书侍郎王基等人向曹魏皇帝曹芳举荐管宁,曹芳下诏聘请管宁,恰好管宁去世,享年八十四岁。

所以与华歆割席断交的管宁实际上终身未出仕为官,一辈子都坚持了自己的原则和理想,他应该是后来魏晋名士的先行者,对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魏晋文人产生了直接影响。

甚至后代学者王夫之和钱穆都对管宁有极高评价。称管宁为三国第一人。

之所以给予如此评价,原因在于三国乱世之中,管宁淡雅高尚,人格完美,是世道崩坏中的一个完人,犹如黑暗中的一道曙光,给未来带来希望,成为乱世中文人的道德标杆。

曹操进了魏公,女儿做了皇后,朝中大小官员尽是曹氏门下之客,一时朝中无事,曹操又要出征。

这次曹操决定对汉中出手。

因为刘备刚刚得了西川,现在一班文武常驻成都,对汉中那是虎视眈眈。

先下手为强,这是曹操的军事哲学理念之一。

张鲁闻说曹操要来进攻汉中,知道自己的力量绝不是曹操的对手,召集部下商议是否投降曹操算了。

但是张鲁的弟弟张卫认为汉中山河险固,粮草兵源都十分充足,是可以抵抗得住曹操的。

张鲁同意了张卫的意见,于是带领汉中兵马,到前线阳平关抵御曹军。

曹操的先锋是夏侯渊和张郃,来到阳平关,只见崇山峻岭中,阳平关高耸入云,坚不可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势。

夏侯渊和张郃安营扎寨等候曹操到来。

曹操见对方张卫防守严密,无懈可击,虽屡次挑战,但是张卫坚守不住。两军对峙了几个月,曹军居然拿阳平关没有办法。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上次曹操打孙权也是这样的。

于是曹操决定班师。

这时候西曹椽郭谌建议:我们大军来到这里虽然几个月了,但是我军并无折损,军威正壮,士气高涨;而对方坚守,虽有地利,但我看他们士气已经泄了,加上张鲁张卫兄弟对于是否死守汉中有分歧。我们切不可此时退军。我们可以佯装退军,张卫必定出来追击,我们可以布下埋伏,一举击败张卫。张卫一败,张鲁必降。

曹操非常欣赏郭谌的分析。当即依计而行。

曹操扬言:由于阳平关久攻不下,立马退兵。

张卫派人打探,回报说曹操已经后退数里。

张卫大喜过望,立马带兵追击。

张卫还没有追上曹操军队,忽然有好几百头牛羊窜出来,冲撞着张卫的士兵,张卫军队一片混乱,曹操回军掩杀,张卫大败,丢了阳平关,与张鲁一起逃往巴中。

张鲁在逃跑前,有人建议把仓库里的粮食辎重都一把火烧了。

张鲁说:我的本意是要归顺朝廷的,只是没有人引荐而已。今天不得已要逃往巴中,这些粮食辎重正好要献给国家,怎么能白白地烧掉呢。

于是张鲁命令士兵,不准烧毁一草一木,粮草仓库都保护得好好的。

曹操进入阳平关,一路畅通无阻,直达南郑,发现张鲁把城市和仓库都保护得很好,知道张鲁有投降的意思,于是派人去劝说张鲁投降。

张鲁本来就有意投降曹操,现在曹操来人劝说,正中下怀。

曹操没有为难张鲁,封他为镇南将军,阆中侯。张鲁的儿子和门下故吏都有封赏。

还有马超部将庞德,也投降了曹操。曹操留夏侯渊和张郃留守汉中,自己准备班师回邺城。

主薄司马懿建议:

刘备刚刚靠巧诈得到益州,现在益州人心还没有归附刘备。现在曹公得到了汉中,汉中是进攻蜀国的最好通道。我们何不一鼓作气,乘胜追击,大军剑指益州,刘备必望风而逃,益州就是我们的了。我们不能逆天行事,但是也不要丢掉老天爷给的机会啊。

曹操笑司马懿说:既得陇,还望蜀!仲达的贪心可比我要大得多啊!

曹操没有采纳司马懿的建议,直接班师回朝。

曹操从汉中回到邺城,朝中群臣开始商议给曹操进爵魏王。

其中特别是杨训,写表称颂曹操,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

这个杨训,当时是丞相属椽。

杨训能进入曹操的圈子,得益于崔琰的推荐。当时崔琰和毛玠是曹操的两大人事主管。崔琰推荐的人当然要重用。

但是有人拿着杨训写的歌颂曹操的表书给崔琰看,意思是这就是你推荐的人才,我们虽然都为曹操服务,但是说话还是要顾些体面嘛。

崔琰看了杨训的表书,就写了封信给杨训。

信中只有一句话:“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

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现在谁也说不清楚。

不久曹操听说了这句话。曹操毕竟是文学家,他的思路非常清奇。曹操说:“这句话里有个耳字。耳这个词,历来都不是好词,比如生个女儿就用生女耳(听曹大师这么一解释,我也觉得这个耳字的确用的不妥,有些轻蔑的语气)。会当有变时更是出言不逊,崔琰这家伙是对我老曹不满啊!”

于是下令罚崔琰为徒隶,就是剃掉头发,戴上铁圈做苦役。

曹操又派人去看望崔琰,回报说崔琰虽然受刑,却仍旧与宾客来往,门庭若市,接待宾客时胡须卷曲,双目直视,好像有所怨忿。

哎,曹操这是派的个什么人去的?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带回真实的情况?

曹操闻言大怒,立即将崔琰投入监狱。

曹操其实起了杀心,只是一时找不到理由。曹操便派人去暗示崔琰,并说三天后回报,崔琰不解其意,三天后曹操只得明示,“你真要逼我用刀子来解决?”崔琰才明白曹操的意思,遂上吊自杀,临死前说道:“我是真没想到魏公竟然恨我到这个地步。”

崔琰本是袁绍部下,后来投奔曹操,实际上对曹操是忠心耿耿,但是曹操却用文字狱手段杀了他。

想想荀彧荀攸许攸,加上这个崔琰,曹操对于投诚而来的人,特别是文官,从骨子里还是有些厌恶的。

其实,放眼当时的朝野,已经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止曹操进爵魏王了。

公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这离曹操进爵魏公刚刚过去三年。

如果把西汉和东汉连起来都当做汉朝的话,有汉一代,西汉只在刘邦时代出现过八位异姓王,而且都被刘邦杀的杀,逼反的逼反,只有一个长沙王吴芮获得了善终。

后来汉高祖白马盟誓:异姓为王,天下共击之。从此一直到曹操被封王之前,一直没有过异姓王。

有人说,曹操真是胆大妄为,无法无天,成为了东汉王朝第一个异姓王,也不怕天下人反对。

其实,我们看曹操的实力,那可不是汉朝廷给的,他都是一刀一刀打下来的。

开局一把刀,装备全靠砍。

反而是那个傀儡皇帝刘协代表的汉朝廷,一直生活在曹操的羽翼之下。

设想,如果没有曹操,刘协会有立足之地吗?

曹操当初迎献帝入许昌,是不是给自己套上一个枷锁?

说什么“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天子令得了谁?

他还搞了什么衣带诏,要杀曹操。

如果曹操当初没有把献帝接到许昌,他是不是早就是天子待遇了,还需要什么魏公、魏王一步三摇,风言风语中走来?

不信,看看孙权,他在东吴,头顶没有一个汉家招牌,我敢肯定,他过的就是天子的生活。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