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浮沉往事 > 第一百零九章 东吴的野望(下)

第一百零九章 东吴的野望(下)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宣德殿外,灯火重重,四面八方都站满了虎背熊腰的甲士,不时还有一队队的禁军巡逻走过,可谓是防范严密。。灯火灰暗的远处,一人一身青衣,身上是满满的风尘,仿若淡淡的星光穿透着重楼雾锁,在这个忽明忽暗的夜色里,渐行渐近。身前是一名品衔不低的内侍,提着灯笼在替他引路,此人身份,不想可知。

那人慢步推门入殿,对着那抹明黄色的身影,缓缓跪下,沉声道:“韩言参见陛下,其他书友正在看:。”

“快快请起。“李泺亲自上前将韩言扶起,轻声笑道:”从淮泗一路赶来,辛苦了。“

韩言恭声道:“分属应当,不敢言苦。“

李泺淡淡一笑,指着墙上的地图,直截了当地问道:“赵德昭在河北惨败,如今困守邺城,形势危急。北唐中原兵力薄弱,若你领军北上,可有全胜把握。“

自北唐惨败河北的消息传入建业,李泺当真是欣喜若狂。当初韩言预言北唐在北方必有大乱时,他虽然觉得言之有理,但却并没有全信。毕竟北唐以武立国,又是全据河北各处显要,更兼长城之险。不曾料想,崔伯渊奇谋运险,烽火漫天,连连功成。在一众北唐官军的累累尸骸和河北百姓的哭声震野中,建立了乃蛮部落的王图霸业。

如今?那个曾经被誉为北唐中心之主,自赵庭训以后第一北唐帝王的赵德昭,威望降到了冰点,指责和谩骂遍地而来,信任开始减少,怀疑开始出现。洛阳、许昌等地,稍微有些家底的人家都已经在暗中收拾着行囊,开始往关中迁徙。北唐朝野人心惶惶,不少的地区都已经开始强行征兵。

这是天赐的机会啊,李泺自登基以来,每日每夜所想,无不是北上中原,成就东吴不世霸业,成为像李源那样将东吴再一次推到巅峰的中兴之主。。如今北唐中原空虚,洛阳一地,兵马不过数万。数十万大军北上之下,未必不能一举拿下,进而囊括整个中原地区。

“若皇上起兵十万,沿运河北上攻楚州、泗州,进而窥视徐州,则胜利可期。可要是以数十万兵力,雷霆扫荡中原……前景恐怕不妙。“韩言略一思量,终是没有把”有去无回“这四个字从嘴巴里说出。

“哦……“李泺的眉头轻轻地皱在了一起,韩言是他一手栽培起来的心腹,他知道韩言绝不是信口雌黄、故意夸大难度,以便将来争取犒赏的人。韩言的战略眼光在东吴朝野也是一流水准,否则当年他也不会把韩言派去淮泗。可是北唐在河北战败,如今连最保守的臣子都没有再反对北伐。

攻略楚州、泗州的好处显而易见,但是大军一旦陷在淮北。进取中原只怕是遥遥无期,李泺是怎么也不愿意放弃这个千载良机的。

“说说看,为什么不能攻略中原?“

“江南百姓暗弱,军中实力和北唐相比相差甚远,除无难、解烦等少数几支军队以外,其余人马除了在装备上,都尚不足和北唐的戍边精锐相比。更何况江南少马,骑兵未成。一旦进入中原,地势开阔,不利于我军。“

“北唐在河北接连惨败,折损兵马数十万,中原空虚,天赐良机,如何不取。“一名年纪不到四十,双目细长,身穿正二品武官服饰的男子开口说道:”白宪虽然在信阳建立了江南行辕,总制东南各处兵马,但是手中兵力不足,麾下更是缺乏精锐。若我大军集结迅速,不出一月,便可以攻下其江南行辕。“

“北唐虽然在河北连连战败,但是其实力尤在,披甲之士仍在百万以上。。“韩言耐心地解释着,道:”自当年白宪攻取西京之后,北唐精锐七成以上都在时隽麾下。河北惨败,只是崔伯渊在北唐北方最虚弱的时候,给予了一次沉重的打击,但是绝不足以动摇北唐统治的根基。白宪世之大将,自赵德昭惨败的消息传出,东南各线的唐军都在收缩兵力,一旦我军北伐,白宪必定会放弃一部分城池,集中力量固守要塞。眼下已经是冬季,数十万大军的粮草运输将会十分困难。微臣以为,最好是攻打楚州,徐图后进,养兵蓄力。“

“当初韩将军在寿春戮力死战,天下共倾。可如今这么如此瞻前顾后起来?“无难诸军都督,正二品武官史浩满是挪揄地笑道:”莫非是怕白宪一败再败,而使得韩将军的寿春大捷愈发失色。“

“德秀不要妄言。“李泺低低的呵斥了一声,这个史浩跟了自己快三十年了,忠诚那是不用说了,否则李泺也不会把建业皇室最大规模的一支军队交给他管理,其他书友正在看:。才华也是有一些的,可就是器量太过狭小。

当初韩言寿春大捷,李泺一系的官员无不欢声雀跃。而史浩这个皇室军方最重要的成员之一却是闷闷不乐。原因无他,只是因为韩言风光太盛,史浩虽然是位高权重,但却还没有一次像模像样自己单独指挥获胜的战役。在年龄是又整整比韩言大了近一倍不止。和韩言的少年成名相比,无疑是十分尴尬。

倒也不是他没本事,只是他身兼拱卫皇城的重责,若不是什么天大的战役,轻易是不会离开建业的。没有哪一个身怀大才的将军愿意籍籍无名一生,他们都渴望一场战役,能够载入史册,留给千秋万代去景仰。

一个人的生命在数千年的人类发展中是显得那样的渺小而短暂,在一次次求索长生无果后,人马开始寻求着另外一种生命的延续。比如——那些令人赞叹的事迹。

文人墨客留下了一句句脍炙人口,断人心肠的文章锦言,帝王名君开创了一幅幅歌舞升平、安居乐业的盛世卷轴。才子佳人呢喃了一段段春色旖旎、红袖添香的爱情传说。而那些手握刀剑的将军们,他们的传说,只能建立在累累的尸骸上。孙子说善战者无赫赫威名,但是若真的没有了赫赫威名,后世的人,是永远不可能把他看做善战者的。

于公,中原空虚,史浩支持李泺北伐中原,成就千古功业的建议。于私,他也渴望把自己的名字永远地写进历史里。他不希望在后世的史书上,他仅仅是“史浩者,某某人士,督无难诸军,卒于某某年。“

“与其把辛辛苦苦训练出来的军队葬送在中原,莫不如整兵蓄力。“韩言肃然道:”白宪十余年南征北战,替北唐打下疆土无算,决不可轻。“

“皇上,未战而怯,如何一战?“史浩朗声道:”如韩将军所言,北唐尚武。若不能抓住机会,再过三五年,北唐将重新恢复全盛时期的战力,到时候我们更加没有机会。末将以为,机会就是靠拼出来的。“

连同章士南在内的几名内阁文臣都是不由地点了点头,他们对韩言的能力虽然信服,但是放着这么好的机会不去珍惜,而去淮东攻楚州?这是他们怎么也想不明白的。

李泺的眉头紧紧地皱着,原先他调韩言入京,除了想借助他在军事上的眼光替自己筹谋之外,也存了让他统领兵马的打算。这次北伐,世家门阀多有推辞,李泺需要借助韩言的赫赫军功让世家对于北伐之事无话可说,毕竟自从寿春一战后,韩言在东吴军中的威望已经比肩陆云、吴庆之。若是由他提出北伐中原,会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大军一旦北伐,必定是各路人马混杂。放眼东吴朝堂,少数的几名皇室元老宿将不是在广南镇守,就是已经致仕。武昌的平西大将军吴庆之、吴越的镇东大将军陆云的资历和军功倒是都已足够,但是李泺也不放心把偌大的军队交给这群世家。想来想去,就只能是自己御驾亲征。这样一来,部队是勉强能镇的下来,但是李泺也清楚自己不通军事,这主帅一职只能是个虚的,副帅的人选一定要把握好。

如今可以指望的,无非是韩言和都督无难诸军的史浩两个人选而已。韩言的军功是足够了,但是资历实在是太浅。论资排辈这个东西,不仅是文官在用,武将们心里也是在意的。而史浩的资历倒是还可以,毕竟当了那么多年的无难诸军都督,久在建业。震慑禁军这帮子人是没有问题了。可是史浩最大的麻烦是连一个像样的战役也没有,他身上虽然是军功累累,但那都是跟在别人后面打的胜仗。他还不曾单独指挥过一场万人级别以上的战役,这要是全权负责北伐事宜,且不说李泺心中打不打鼓,便是世家麾下的那一帮子骄兵悍将,也不一定会卖史浩的面子。

不过现在看来,李泺已经自然而然地有了选择。

“皇上,乃蛮所图者大,崔伯渊天纵之才。北唐若想恢复北方局面,非十年之功不可。我军有大把的时间和机会,决不至于要决战在此时啊。”

李泺摆了摆手,阻止了韩言下面将要出口的话,缓缓说道:“有什么事,明日早朝的时候再议吧。”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