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三小节
京城所在之地为中原腹地,北依莽山而起,西至秦岭而终,田地肥沃,水系丰盈,繁华富庶,锦绣非常。
京城庆林大街的姜府,占地颇大,正门悬挂姜府匾额,进门影壁假山,后有七八进的院落,都是雕梁画栋,端正肃然。姜家是书香世家,享誉天下的博山书院就是前朝时姜家老太公和几位先生所创,虽然现在书院中已没有姜家所出的夫子,可提起曾经桃李满天下,风华冠京城的姜家谁人又敢小觑,姜家祖籍沔州府余阳镇,名门望族且旁枝众多。族长是正枝嫡出的姜峰姜老太爷,是如今在京城的姜家二老太爷的胞兄,二老太爷是正一品的尊职太傅,虽是虚职但姜太傅声望很高,他单名一个云字,表字扬灵,是高祖时名动京城的一甲状元,士林晚辈多称扬灵先生。姜老太爷除了学问上承可为帝师,其余琴棋书画也有颇深造诣,另外还有一样绝活就是印章雕刻,尤善阳刻圆雕,收刀圆润细致,游龙走凤,自成一派!文人雅客多喜这雕刻的随意风流之姿,却因姜太傅身份本就超然,所能得他亲手雕出的私印少之又少,能流传于市井之间的更是凤毛麟角。
此刻姜太傅正坐在紫檀雕花大书案后的交椅里,他眉头紧皱,俯首沉思,花白头发盘髻插一根竹簪,一捋白须在下颌处轻颤,一身松柏绿的广袖道袍衬的老人家道骨悠然。他书案前摆着两张宣纸,一张陈旧泛黄,一张雪白如霜。陈旧的宣纸上有些小字,是笔力婉转的簪花小楷,只是寥寥数语,但在那纸端末尾落款处有一枚小小的印迹,金丝印泥的印迹可存百年不散,那红红的字迹清晰可见,嫮目宜笑!
而那另一张雪白的宣纸上也有一枚印迹,也是嫮目宜笑!
一模一样,真的是一模一样啊!姜太傅鹤发周正的脸上,喜悦激动惆怅挤在了一起。就在这时屋外有小厮道:“大爷来了。”大红猩猩毡的门帘挑起,一位二十多岁的青年走了进来,他身量笔挺,面容周正,身穿竹青的圆领窄袖长衫,满身的清贵之气混然天成,正是腰垮一条青玉带,浩然正气绕身前的太傅长孙,姜启光,他二十出头,是姜太傅这一枝的长房长孙,姜太傅共有三子一女,姜老夫人出自清河府大族催氏嫡枝,育有两子一女,大儿子姜政已然故去了,娶的是光禄寺卿万家嫡二女,万氏寡居多年,只此一子,就是这位长孙姜启光,嘉元六年得中进士,入了翰林院,业已成婚,大奶奶冯氏是邢部侍郎冯千远的长女,去岁生了个小闺女,取名青岩现下已经一岁有余了。老夫人所出次子姜显现任鸿胪寺卿,娶的是江都府知府林家幼女,现育有三子启黋,启辉,启耀,有一女宝月,另有良妾平姨娘育有两女宝辰,宝星。老夫人还有一幺女姜嫮,嫁给了曾经的镇国公府世子爷孟万州,现在也已故去了。太傅的三子姜晏是良妾所出,娶了襄阳府清贵寒门方家的姑娘,育有一子启韑一女宝珠。
启光进屋站定拱手做礼道:“孙儿请祖父安。”姜太傅抬头看到他就散去了那满脸的惆怅,笑着道:“来了,过来坐。”启光在书案旁的黑漆酸枝木靠山椅里坐下,双手至于膝上,等着祖父叙话。
姜太傅捋了捋白须道:“这些时日在翰林院中可好。”
“劳祖父记挂,一切都好。”启光道。
“嗯,自去岁晋王回京,朝中风向就有变动,陛下对晋王爱护有加,留在身边同吃同住时时伴驾,明着说是兄弟多年不见,甚为想念,才不离左右,其实是在护佑晋王在宫中周全,你可知晓这层道理?”太傅正色问道。
“孙儿明白,今上身体……恐不得千秋,所以晋王的处境就更是危险,威远将军之心,路人皆知,他是想扶魏王上位的,可魏王年少,朝政之上当以重臣辅佐,威远侯可能容人?且听闻他杀场上很是勇猛,谋略安邦稍有不足,外戚重权,皇上定不愿传位于魏王。”启光也正襟危坐,直言不讳。
姜太傅点头赞许,道:“你明白这个道理就可,翰林同僚中可要慎言,如此多事之秋是那些老大人出面稳定朝局的之时,你们这些后继之人,当懂得收敛锋芒,先保自身,才有机会再图来日。”
启光忙应道:“祖父放心,孙儿定当谨记。”
这时有小厮在门外扬声问道:“老太爷,茶点到了,可送进来?”主子在书房议事,未有传唤不得入内。
“送上来吧。”姜老太爷扬声道。
头戴小帽,上穿短衫,下着宽腰黑裤的两个小厮端了茶水果点上来,摆在高几上,端至两个主子皆能拿取到的地方,就退了下去,他们可是不敢将吃食点心放在书案上的,若要污了书籍可比怠慢了主子还要严重。
姜启光看到书案上的两张纸,试探的问道:“祖父,这难道就是姑母的那方印鉴?”姜老太爷听闻把书案上的那两页纸推了过来,示意启光去看。他满怀温言的道:“是啊,那方小印是你姑母八岁开始做画时我给她刻的,当时她嫌自己画技平常,不愿落款处留下表字,怕被别人得了去留了不好的言语,我就用刻私印时留下的小料给她刻了这一方象牙小印,后来她丹青妙成,自得一体风华,这在画上留小小印迹却成了她的习惯。如今你姑母故去多年,未曾想竟还有机会见到这方象牙小印啊。”
提起这位丹青妙手的姑母,启光也是心中一痛,祖父三子一女,父亲和叔父文学造诣都是一般,可这位姑母,豆蔻之年时就成了一手好丹青,嫁给了姑父后更是家境和睦美满,所得心境多有喜乐安康之感,尽显温柔。祖父很是爱重这个女儿,可不曾想却白发人送了黑发人,姑父一家为国捐躯,姑母在回京的路上也遭胡人劫杀!一家二三十口老幼,百十名奴仆无有生还,祖父祖母听闻后几乎昏死,现下这事过去了七年,居然有人拿出了姑母从不离身的这个印章来,只不知是福是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