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莫负年华莫负卿 > 希望学院

希望学院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齐云国是三日一早朝,卯时开始,住宅离皇宫远些的官员凌晨三四点便要起床准备,再坐马车穿过大半个京城到承天门外等候;将到卯时城楼鼓响,官员们开始排队,依次进入宫中,议朝殿外有官员拿着名册进行点卯登记,登记完所有人在一旁等候,期间一律不得嬉笑,不得喧哗;圣驾一到,殿门大开,内侍官一声令下,官员们依次进殿齐齐参拜圣上,参拜完毕朝会正式开始。

以上只在如无要事的前提下,如有要事,譬如哪里发生自然灾害了,要举办大型活动,遇到诸如此类比较紧急、需要不断汇报进展、商量详细事宜的情况,那便日日早朝,风雨无阻,偶尔也有刚睡下又被叫起来开紧急朝会的。

官员辛苦,确实不假。

所幸齐皇是个体恤官员的,每月有两日轮休,冬季早朝开始时间延后半个时辰,特许商贩于早朝日在承天门五十米开外的空地上支摊卖早点,以便起早赶进宫的官员们在宫门外的小摊上买些吃食垫肚子。

为鼓励商贩来宫门外支摊,又制订了一些补贴政策。

也曾有官员上书奏请在宫里开设食堂,不过绝大多数官员都投了反对票——谁下了朝还想在宫里多逗留啊,吃个早饭聊几句家常都得小心翼翼的,多影响食欲。

“投票”这个制度最初是由古帝制订的,并不是说在古帝之前没有通过投票决策这个方法,可将这一民间方法正儿八经用在朝堂上的,古帝是第一人,齐云当代皇帝则是第二人。

齐皇仁德的美名并非虚有其表,自他继位以来出台的许多政策都比较亲民,天下有目共睹,齐皇的的确确是个爱民为民的好皇帝。

这便是顾长卿选中齐皇的主要因素之一,光爱民如子当然不够,还必须有合理化实施政策的智慧。

古帝的失败正是在于没有合理化实施政策,齐皇显然用心研究过古帝制订的政策,总结出古帝失败的原因,懂得趋利避害,择优去弊,徐徐图之。

诚如孟瑾年所言,现下未到大刀阔斧改革的好时机,齐皇目光长远,心里早有废除旧制的打算,自继位起,一条条政策皆在为将来的革新铺路。知晓这一计划的只有齐皇的一些心腹,太子、信远侯父子、叶太傅,还有几个很有才能的平民子弟。

届时科考制度一推行,这几个精心栽培的平民子弟将成为第一批通过科考入朝为官的典范——必须做到最优秀,让天下人都看到他们的成功,让反对新政的官员无可指摘,激励平民子弟参加科考。

而实际上,这几个平民子弟将是推行新政的先驱者,革新自是用这种身世一清二白、与朝中官员毫无瓜葛的人更为合适。

孟瑾年今日要对圣上说的事与将来推行新政也有关联,正是叶颜提出的办私立技校。

想要推行科举制度的第一步是啥,可不就是开学府培育人才嘛,否则哪来的学员参加科考——贵族特权还不能废除,贵族子弟暂时无需参加科考。

齐云各大城皆有国立学府,不过学府里全是贵族子弟,显然不适合让平民子弟进这些学府学习,否则十有八九出乱子。

若要另开专收平民子弟的学府,目前的经济又不允许,正如顾长卿所言,国库里的钱都预算到军需方面去了。

此前他们商量出的解决方法是鼓励文人开私塾,再制订一些相关补贴政策,好歹先栽培出第一批可参加科考的学员,有了成功的先例,大家伙的热情不就来了嘛。

说起来简单,可落实起来却困难重重。

一:补贴要钱吧,拿国库里的钱去鼓励平民百姓读书,朝中官员与贵族们难免要站出来反对;

二:没有统一的教学课程,私塾教学质量无法保障,良莠不齐,达不到最理想的效果;

三:百姓愿不愿送孩子去读书是最大的难题,说白了还是钱的问题,读书有啥好处?读书能保证有官当不啦?啥?不能!不能就算了,赌不起。有点家底的倒愿意花钱送孩子去读书,然而录取名额有限,那些花了钱送孩子去读书最终却期望落空的百姓指不定有怨言,因为自愿是一回事,响应国家号召去做的又是另一回事。

人性往往如此,有些事他本就打算做的,只不过未下决定,当有人顺势推了他一把,促使他去做了,结果白干一场,此时他会回过头责怪推他的人。

倘若新政还未颁布就搞到朝中民间怨声载道,那么新政推行起来必将遭遇更大的阻力。

当叶颜提出办私立技校,孟瑾年听得心里那叫一个激动,可他不能表现出来,只道圣上未必不答应。

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绝对可行啊,完美解决了百姓的后顾之忧,最主要的是按叶颜所说,哪怕不收学费,经营好了保本不成问题,说不定还有盈利。

孟瑾年深知叶颜的行事风格,若无把握她断不可能夸下海口,她说保本不成问题那就是真没问题。

不用花国库里的银子就能开那什么技校?不收百姓学费也能维持技校长期运转?因材施教?还能开到全国各地且保证教学质量统一?

圣上听完一脸不可置信:“这计划当真是那小姑娘一人想出的?”

“千真万确!”孟瑾年重重点头,还补充道,“她也是这回跟我去农庄玩,见到一少年人在池塘边收鱼网,突然想出来的。”

少年人在池塘边收鱼网跟办那‘技校’有什么必然联系吗?圣上理解不能,不过那小姑娘如何想到的不重要,他只关心可行性:“叶姑娘何时可给出那个…‘方案’?”

“阿颜说要先做个民意调查,就是四处走访收集民间百姓的意见,等结果出来再写具体方案。所以我来问问舅舅您的意思,您若不支持,那就没必要做什么民意调查了,免得阿颜白忙活一场。”

圣上未置可否,问其他人对此有何想法。

论教书育人,在场之中当属叶太傅最有发言权,因此几人皆将目光投向他。

叶太傅从善如流道:“臣以为,此举可行。”他可不敢如小侯爷那般在圣上面前以“我”自称,且说过小侯爷多次,圣上却道非正式场合无需拘泥君臣之礼,此后他也就不多管闲事了。

“‘因材施教’这种教学方法于民有利无弊,想来百姓自是乐意送孩子去技校学习的,哪怕孩子将来没能入朝为官,起码有个手艺傍身,谋生不成问题。如此也算为我国增添各行各业的人才,单凭这一点,便已足够令朝中官员与民间百姓信服。”

见几人皆点头以示赞同,叶太傅继续道:“只不过学员既要读书又要学手艺,一心多用,恐怕……”恐怕栽培不出朝廷需要的人才啊!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苦读圣贤书”,这才是读书人该有的态度。

孟瑾年思索片刻道:“这一点老师您无需担心,阿颜提出的‘因材施教’指的是将有各方面潜力的孩子分开教。先统一.教学,再按考试成绩分班,譬如那些文化课成绩不好的学员可选一门容易上手的手艺学习,而那些考试成绩优异的学员主要任务是读书,手艺活只作为选学课,学不学但凭个人意愿。”

一番话好些个词儿听不懂,所幸大意不难理解。

太子提出疑问:“瑾年,依叶小姐所言,这技校要在全国各地开设,所需的老师可不在少数,即便请得到那么多老师,可叶小姐如何保证学院的教学质量呢?”

“质量”这个词是方才从孟瑾年那学到的,这会儿又学到好几个新鲜词儿,太子十分好奇表弟打哪找来这么个妙人,可惜父皇让他别打听叶姑娘的私事。

“问得好!”孟瑾年拍拍他表哥的手臂,哈哈一笑,“关于这一点,你不得不佩服我家阿颜。她的想法是先在瑜城以及瑜城周边开几间学院,试营几年,收效显著的话再开往各地,届时可直接从学院里聘请老师,培训期与培训费都省了。”

太子听完茅塞顿开:“这法子实在妙啊!叶小姐不但足智多谋,且事无巨细,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令人不得不佩服!”

几人又轮流提出各种疑问,孟瑾年一一应答,此事就算初步定下了,只等叶颜交出具体方案。

此等利国利民的好事,圣上不好意思让叶颜一人出资出力,承诺开学院的首款由他个人来出,有任何需要也可对他讲。

这点倒出乎孟瑾年意料,不过他很快就想明白了。

开两三间学院的话,叶颜可以有自主权,然而规模一旦扩大,朝廷不可能不插手。

开学院不同于做生意,学院里栽培出来的人才将来是要入朝为官的,那么多官员从同一间学院出来,难保不会自成一派。

再者,朝中官员只怕要多想:叶小姐一个世子妃,开不收学费的学院有何目的?那么多官员出自世子妃的学院,难道是小侯爷授意的?小侯爷安插那么多自己人在朝中,难道意图把控朝政?

孟瑾年完全可以预想到将来的种种可能,圣上必然也预想到了,这才提出由他个人拨首款建学院。

将来若有官员质疑叶颜开设学府的目的,圣上便可将账本甩到那些官员脸上理直气壮道:“此乃朕的学府!”

不错,学院一旦扩大到一定规模,也就到了叶颜功成身退的时候,朝廷将接管学院,无论圣上或百官,都断不可能任由如此庞大的人才输送机构掌握在一个女子手中。

届时叶颜又当如何?

孟瑾年不知道叶颜会不会有怨言,可他清楚,即便早知有此结果,她仍会办这个技校,因为她是真心想为那些底层的百姓谋个好出路。

她连学院名字都想好了——“希望学院”,她不但要给老百姓一个希望,还要帮助老百姓实现这个希望。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