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黄河落日
第一章 黄河落日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
黄河,自有史以来便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流淌不息,它穿过高山雪原,越过平地大漠,在中国北部的版图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几”字形,蜿蜒曲折,一直向东奔入大海。
有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可不是吗?你看,它怒涛滚滚,从巴颜喀拉山北麓一直奔腾而来,流经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省区。从流经的地域可以看出,分布在岸边的一座座的城市,犹如丝线上串着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黄河两岸闪着夺目的光芒。滔滔黄河水面上建起的一座座拦河大坝,灌溉了多少亩良田,龙羊峡、李家峡、刘家峡、大峡、青铜峡、万家寨、三门峡这些百万瓦以上发电站的电量源源不断地传向了各地大中城市,使中国北方的城市处处灯火万家。
沿着黄河所流经的路线一路走来,黄河两岸的土壤中孕育着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这些远古时期的文化让我们看到了人类文明的曙光。从传说中的黄帝到尧、舜、禹都曾在黄河两岸留下过足迹。自夏、商、周至汉、唐、宋,黄河见证了殷墟文明、青铜文化的覆灭与丝绸文明、陶瓷文化的兴盛,也目睹了元、明、清的崛起与衰落。它是中华民族历史的长河,那汩汩流淌的黄河水,是中华文明的血液,亘古不变地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文明。
星转斗移,日月轮回。时间已到了20世纪末,黄河以它独有的精神魅力,挺立在中国北方广袤的大地上,含笑欢迎四海宾朋。
世纪之末,黄河上一座大型水利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就要竣工了,投入的发电机组比黄河主干道上任何一座发电站都要多,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全面竣工,将使我国北方广大城市的工业用电压力得到全面缓解,同时也将黄河水害降低到千年一遇。大河安澜,两岸百姓安居乐业。
韶州县东北部的利津乡位于黄河中游,座落于群山之麓,距县城有50公多里。在这群山围绕之中,黄河宛如一条巨龙,从群山的谷底穿越而过,利津乡位于黄河南岸,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地有灵气,人有俊杰,是远近闻名的一块好地方。由于利津乡距县城较远,加上群山阻隔,这便使县城和利津乡之间形成了一道道天然屏障,这里山势极为险要,历来是兵家的必争之地。从利津乡到县城之间只有一条土公路,路面极窄,每遇雨雪天气,平时坐车要花两个多小时才能到县城,此时便需五个小时,待雨大雪深时,泥泞满道,雪覆山路,出行便更为艰难。这时老百姓便把目光投到了黄河的对岸山西省的古城县,这样两地百姓的来往渐渐频繁起来了,有的互通婚姻。坐上渡船,从河的南岸驶向北岸到达古城县,只需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黄河,承载起两岸交流的渡船,在河面上往回穿梭。长期以来,这里成了水路要道,利津渡口因此闻名,和茅津渡口、孟津渡口合称为黄河中游的“三大古渡”。
盛夏秋初,暴雨过后,碧空如洗,苍山如黛,绿树滴翠。渡口挤满了南来北往的行人,在上午太阳的映照下,放眼望去,渡口人头攒动,大大小小的船只在水面上行进,宛如大大小小的鲤鱼在河面上浮浮沉沉,出没在风浪里。
石海川划着小船,船上载着日用粗瓷,小船从黄河的南岸向北岸缓慢的行进着。黄河渡口渔人没有不认识石海川的,这时便有人会问道:“海川,要到古城县卖瓷碗去?”
石海川笑着答道:“是呀!我这和你一样,也是为了养家糊口嘛?”
石海川抬起头向河的南岸望了望,太阳照在远处的桓王山上,一缕青雾萦绕山巅。据《韶州县志》记载,在这里是因埋葬着东周桓王姬林而得名,东周末年,周王室衰微,诸侯并起,四方会战。自周平王迁都洛邑以来,东周天子越来越无力控制各地强大起来的诸侯。到周桓王姬林的时候,周王朝可谓江河日下,已远远不能与当年强大的西周相比。在一次出游狩猎的时候,桓王姬林路经这里,他站在山顶上向远出望去,当时正值深秋季节,远处群山苍茫,长风浩荡,满山遍野的秋叶如燃烧的火焰,在起伏的苍山间横卷着汹涌而来。夕阳正沉,近处的黄河如一条金色的长龙,在崇山峻岭间奔腾着向远处而去,火红的晚霞映红西天时,那条黄龙变成了火红,带着燃烧的烈焰向东奔向大海。
桓王姬林见此情景,心中如波涛涌动,他想到当年先祖后稷教民农桑稼穑;想到了灵台祭祖,白鹿含瑞灰鹤衔芝的场景;想到了武王伐纣,在孟津诸侯会盟时的壮观场面。这一切都在姬林的脑海中奔涌着,他觉的眼前真是个好地方,于是姬林产生了一个想法,自己将来殡天之后,一定葬于这里,头枕青山,可以看到满山奇景;脚踏黄河,可以听到滔滔水声。
周桓王驾崩后,按照他生前所托,东周王室成员从洛邑的邙山上运来了白土,建成了陵墓,将他葬在了这里。每年秋季,别处山上的树木干枯,百草凋零,而这里的秋草依然青翠,一直到深秋冬初,秋草愈变的如火深红,形成了深秋奇景。当时就有人称之为“桓陵秋草”,逐渐成为了“韶州八景”之一。明人经过这里,见此情形,写诗一首赞曰:
寝门寂寂碧山巅,碧草秋高泣杜鹃。
满隧蓂茸含宿雨,远垣狼籍锁寒烟。
离披已散能军魄,掩冉深藏中射肩。
莫向西风伤乱始,盟台萧艾自芊绵。
船行黄河上,可以看到恒王山下面鲤鱼村和黛眉村,这里是利津乡的最东面,它北面与山西古城县相接,东邻洛阳市。鲤鱼村和黛眉村自古就属于韶州县辖制,黄河水曾多次改道,当地的百姓在洪水退去之后,便又在土地上重新建起了家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里的人们凭借着土地的肥沃与自身的努力,在小狮山脚下,黄河岸边,世世代代繁衍生息。
经过鲤鱼村和黛眉村,沿着小狮山脚的小路向前行进,向东便可穿过黛眉山,直抵洛阳境内。这一段山路崎岖,在春秋时代为晋侯朝天子之用,到了宋时被吕蒙正重新修整,后改为官道,大大方便了当时人们的出行,人们把这里的一段路称为“春秋古道”。
石海川摇着小船,看着黄河两岸的景色,慢慢地将船靠向了黄河的北岸,然后将船上的日用粗瓷器全部卸了下来,从黄河北岸叫来一辆三轮车,载着自己养家糊口的这些日用粗瓷,向着古城县的方向行驶而去。
古城县地处黄河北岸,是山西省的历史文化名城。县城靠近黄河岸边,河南和山西商人都常到此经商,每年集会时节,利津乡很多人前来赶会,大街上到处是满目的商品和拥挤的人群。
石海川到古城县后,他将三轮车上运来的日用粗瓷摆到街道旁的槐树下,对着过往的人群大声吆喝着叫卖。石海川自家里烧制的这些日用粗瓷,在利津乡当地很有名,同时也很被古城人看好,石海川每年在古城集会时都要前来,渐渐地,山西当地人对他运来的日用粗瓷很是喜爱。
在石海川的吆喝声里,马上前来了六、七个人在摊位前停了下来,挑挑这件,看看那件,然后选上自己称意的,就和石海川开始商量价钱。石海川忙着递东西找钱,笑着招呼又前来三、五个人。
到了中午时,石海川跟前的一大摞日用粗瓷卖出了一大半,看到今天的收获,石海川心里喜滋滋的。他从怀中布兜里掏出妻子给自己准备的烙饼和大葱,蹲在槐树下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一边吃着继续吆喝着过往的人群,照看着自己摊点上的生意。
石海川正在叫卖粗瓷时,一位中年人扛着锄头走了过来,在他的摊点前蹲下来,盯着石海川的一摞粗瓷碗看了半天。
石海川忙招呼道:“这是我自家产的粗瓷碗,结实着哩!你要两个吧!”
中年人没有答话,他从怀中取出一个小布包,打开后里面是一个钵状的陶碗,样子看上去很旧。
中年人对石海川说道:“烧瓷的,认识这个不?”
石海川接过东西看了半天,只见手中的陶钵通体红褐色,上面还带着网格状的黑线,里外都沾着泥土。
石海川看后问道:“哪里捡来的玩意儿,这东西没见过。”
说完后将陶钵还给了中年人。中年人接过东西后说道:“河南卖碗的,这是我从黄河边红薯地里挖出来的,看着挺好,要不换你几个粗瓷碗咋样?”
石海川想了半天说:“行,那都换俩儿碗吧!”
中年人答应了,石海川用两个粗瓷碗换下了这个陶钵,放在自己的摊点前继续吆喝生意。
待落日向远山坠去,晚霞染红了西边的天空,渡口的人也渐渐稀少,忙碌了一天的石海川背着少许没有卖掉的瓷器从远处向黄河边走来,他带着一身疲惫,划着小船,向黄河南岸轻轻移动着,这时群山披上了一层金黄,在落日的余晖中显得庄重肃穆。此时黄河如一条火红的蛇,从远处蜿蜒游来,一直消失在远处的苍茫暮色中。船工的渔歌此时便在石海川的耳边响起来了:
天下黄河流经多少山?
黄河流经九十九座山。
天下黄河多少滩?
天下黄河九十九险滩。
天下黄河多少湾?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
九十九道湾上,九十九只船哎,
九十九只船上,九十九根竿哎,
九十九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
我家住在黄河边,嗳嗨哟!
黄河水呀养育了咱呀,嗳嗨哟!
高亢而悠扬的歌声穿过群山飘向远方,顺着黄河流入大海,惊起了归来的水鸟,一群群起起落落,掠过黄河水,飞向高空,消失在远处的群山中。船工拖着疲惫的身躯,拉着鱼网,提着捕获的黄河鲤鱼向家中走去,在沉沉暮色中仍可看见矗立在黄河岸边“农业学大寨”时修建的高架引水桥,桥旁的明代石碑上所刻的“利津古渡”四个大字渐渐消失在暮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