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黄河谣 > 第3章 鲤鱼传说

第3章 鲤鱼传说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第三章 鲤鱼传说

黛眉村,庄稼丰收人欢喜;

鲤鱼村,万里黄河转弯急。

——民谣

鲤鱼村处在利津乡边缘地带,万里黄河从这里转了一个弯,然后滚滚向东。

关于鲤鱼村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早年东海龙王有九个太子,第十个太子生下后是通体红鳞的一条鱼,虽然长着龙鳞和龙须,但身形和龙相差太远,看到自己身形丑陋,自尊心很强的鲤龙太子离开龙宫,沿着黄河逆流而上,行到龙门,黄河水流湍急,鲤龙太子几次都没有跃过去,它坚持跳了七天七夜,跳到第一万次时,鲤龙太子终于跃过龙门,它幻化成一条金龙,腾云驾雾而去,鲤龙太子在天空回头一望,自己跳过龙门的地方形成了一个小岛,这就形成了后来的鲤鱼村。

以后黄河每年落水时,在月白风清的夜里,许多鲤鱼跳到河岸上,望着天上的明月,似乎是在渴求自己能够变成一条真龙,十几里的河岸上就形成一道“半夜鲤鱼来上滩”的奇景。

黛眉村和鲤鱼村仅一条山沟之隔,风调雨顺时节收成是利津乡几个村中最好的。夏秋之季,人们站在黄河滩上望去,只见十里黄河滩上到处是黄澄澄的一片,成熟的庄稼在晚风中轻轻摇曳着,当牧归的农人从这里经过时,他们会对着这将要丰收的庄稼看上老半天,然后才兴致勃勃地离开。

为了使旱季也能保收,鲤鱼村和黛眉村的村民在很早以前就建起了水渠,他们把利津乡桃花坞村上游发源地的水引入本村,进行灌溉,据韶州县志记载,这里是明朝中期建立的水利工程,距今已有三、四百年历史。

桃花坞村在农业学大寨时建立了高架引水桥,从涧河村建成的水渠里引来青峰河水,每年天旱的时候,处在黄河上游的桃花坞村需要大量的水来灌溉本村的田地,这样一来,处在利津乡下面的鲤鱼村和黛眉村的水源就不够充足了,尤其是鲤鱼村,有时一年到头也用不几到天水,灌溉田地的水源严重缺乏。

为解决这一问题,利津乡党委书记赵玉龙和乡长王菊梅经过多方面调解,规定这三个村在每年庄稼种下后每村的用水时间是半个月。刚开始的两年内,三个村的支书都按照乡党委的要求去执行。可是后来,桃花坞支书以桃花坞是利津乡最大的村为由,不经乡政府同意,每年在刚种上庄稼时就开始浇水,这一用就一个月,然后隔上一个月便接着进行灌溉,在给下面两个村放水时,桃花坞村有时还要截流一部分水源。这样一来,鲤鱼村村民就不愿意了,等黛眉村村民灌溉完田地之后,水渠中的水流到他们村中只剩下一小股。鲤鱼村民不知道情况,以为是黛眉村民从中作梗,便让本村支书林满群去找黛眉村支书赵满群,私下里商量来解决这个问题。

林满群到黛眉村找到支书赵满群后,将村里用水的情况向赵满群说明了一下,他想赵满群可能会给个说法。但没想到,赵满群听完他的话头也没抬一下,只是冷冷地说道:“这事我做不了主,是上面桃花坞村用水量太大,你要有本事就去找桃花坞村支书论理。”

林满群听完后强压着满腔怒火笑着说道:“赵老哥,你说这事儿咱俩处理好都行了,何必再去桃花坞村呢?”

赵满群说道:“我说我管不了这事儿,你不要再来烦我了。今天我村里也有很多人找我来说水的事儿,有本事你去乡政府找书记乡长去。”

林满群要是在平日里早就发火了,他不明白今天赵满群为什么这么大脾气,平时他们关系还不错。林满群知道赵满群的为人,见到上级领导低头哈腰,在所有的村干部中,赵满群是最不招人喜欢的。去年关云飞在黛眉村主持村民选举时,把村支书和主任两职交给赵满群一肩挑,从那时起他就不把这些村干部放在眼里,就是桃花坞支书,在他看来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只有见到赵玉龙、王菊梅这些乡领导时,人们才能够看到赵满群脸上的笑容。这次林满群没有发火,但他心中仍不服气,于是连夜赶到桃花坞村。

林满群本来想要找桃花坞村支书去,一想到刚在赵满群那里受了一肚子气,他害怕自己到了桃花坞村支书家里说话时带上情绪,便在桃花坞村口小路上转了几圈之后决定还是不去了。林满群在返回利津乡的大街上思考着该怎么办,忽然听到有人叫他的名字,抬头一看惊呆了。

原来是赵玉龙和李天定站在他的面前,林满群问道:“赵书记、李主任,这晚了你俩咋还在街上?”

李天定说道:“林支书,这应该问你自己而不是问我和赵书记?”

林满群听完大吃一惊,没有想到赵玉龙他们这么快就知道了这些事情,他支吾半天也没有说出个所以然来。

赵玉龙说道:“满群呀,我和李主任今天到县上去刚开完会回来,没想到在这里就碰上了你,这么晚了,你一个人在这里干什么?”

这时候林满群才明白李天定刚才说的话的意思,他想了想说道:“赵书记,我有点事儿想给你说一下,可天这么晚了,要不明天我再来一趟?”

赵玉龙忙说:“明天你再来一趟容易吗?还要跑十几里的路。你现在恐怕还没有吃饭吧,要不这样,你和我们一起到对面的黄河饭店去,我们边吃边谈?”

林满群想了想,他觉得赵玉龙的话说的有道理,他原本打算到黛眉村和赵满群把问题商量好后回家吃饭,没有想到这一耽误就是大半天的时间,于是他们一起走进了对面的黄河饭店。

服务员端上来一大份利津饸饹面和两个热菜,林满群喝了一口水对赵玉龙说道:“也没啥大事儿,可是不说有些事儿还真是不好处理。”

李天定说道:“有什么话就尽管说,我记得去年到你们村去蹲点,你我可是无话不谈,几天不见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

林满群就把事情的经过给赵玉龙和李天定说了一下,赵玉龙听完后也认为赵满群做的有些不合适。他想了想对林满群说道:“这件事你放心吧,我一定会给处理好,我也知道,这用水的问题一直是困扰黛眉村和你们鲤鱼村的大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出现更大的问题。”

赵玉龙在和林满群谈话的时候,他只听林满群讲了用水的部分情况,以至于他也认为,这用水只是鲤鱼村和黛眉村之间存在的矛盾,他根本就不知道到桃花坞村用水过量也是这里面形成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

石泉村村民分布较散,整个村中有四、五个大的族姓,石姓便是其中的一个。在塬上周围散落着六个自然村,这一带土地肥沃,适宜于农作物生长,再加上引进青峰河和涧河的水,每年旱涝保收。每当盛夏晚秋季节,金黄的麦浪在微风中起伏,绿油油的玉米地里硕大的玉米棒吐着红缨,如一群青春少女,在微风中低头沉思。这昭示着又是一个丰收年。

傍晚太阳落山时,村支部南面石泉陶艺厂里十几个工人还正在忙碌着,县环保局不让烧制砖瓦后,以前的几十个工人只剩这十几个。石海川的哥哥石海江在韶州县工作,也是石泉村唯一在县里吃公家粮的人。村里人对老石家另眼相看,都认为石家大儿子有出息,石百刚每听到这些话时两眼眯成了一条线,笑脸上的皱纹便显得愈深了。石海川结婚已六年,妻子刘桃花自桃花坞村嫁过来后勤俭持家,把里里外外打理的井井有条,村里没有人不夸石家的儿媳妇能干,每当石百刚听到这些话后,他笑脸上的皱纹又深了一层。

石百刚对这个家最不满意的人就是小儿子石海川。石泉村人没有不认识石海川的,小伙子淳朴的像村头地里的一株红高梁,一米八几的个,长得方方正正,棱角分明,刘桃花嫁过来前是村里桃花节上推出的桃花姑娘,她当初看石海川长的比较帅气,加上他有个公家人石海江哥哥,听了媒婆的一番言语后就答应了。她不知道石海川在村里整天游手好闲,有时一连几天也找不到人影,婚后刘桃花才发现这些事。年初二刚过完,石海川和他涧河村的姐夫哥跑到高阳市闲逛了一个星期,灰头土脸的石海川回到家后,刘桃花哭闹着提出要离婚,之后便跑回娘家住一个多月不回来。这可急坏了她公爹石百刚,忙把儿子叫到跟前责令他跪了一个多钟头,石百刚坐在罗圈椅上两只手放的平平,鼻孔中喘着粗气,下巴上的山羊胡子一抖一抖不停地跳动。石百刚早年读过《四书》,动不动就拿孔孟学说指责儿子,可现在他什么也没说,这恐怕是他活到六十多岁以来所受最大的一次耻辱。

过了一个多钟头之后,石百刚终于忍不住了,大骂石海川是不孝之子,对不起石家列祖列宗,丢尽了八辈祖宗的脸。说他不明白什么叫三十而立,整天和他不争气的二姐夫混在一起,说着就在儿子屁股上踢了一脚。说他怎么就不能向他大哥学学?提到石海江时石百刚一下子知道问题该怎么处理了,他第二天一大早跑到乡里给大儿子打了个电话,石海江中午便赶了回来。下午他们父子三人一同到桃花坞村,好说歹说,刘家人还算给了石海江面子,让刘桃花回到了石泉婆家去了。

石海江想弟弟长期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全家人就商量该给他找个什么活干,石海川说想在村里建一个砖瓦厂,石海江给弟弟贷了两万元的款,说明了到时要他自己还上。后来石海江又瞒着妻子偷着拿了一万块钱交给了石海川,石海川拍着胸口流着眼泪向大哥保证一定要好好干。厂里开始只烧砖瓦,利津乡人盖房建院时对砖瓦的需求量很大,人们都用石海川烧的砖瓦,等同村和附近的人发现这是一条生财之路时,石海川的砖瓦和日用粗瓷已占领了利津乡的市场,有时还远销到韶州县附近的村中和黄河对面的古城县里,后来他将砖瓦厂改名为“石泉陶艺厂”。石泉村和附近其它几个村也有建立砖厂的,但都不太景气,等到环保局下达不准用耕地用土烧制砖瓦后,这些小厂便相继关门了。只有石海川的石泉陶艺厂还在经营着日用粗瓷这一类生活用品。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