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糖尿病的治疗(4)
3.挤血的技巧没掌握。除了上述的“轻用力”外,挤血的用力处应在取血点至少1厘米以上,挤血时可以看到出血点处的皮肤充血。如果距离出血点太近的地方用力挤血,血管都被“压扁”了,怎么能挤出血来呢?
血糖仪要放置在干燥清洁处,在正常室温下存放即可,应避免摔打、沾水,勿让小孩、宠物触及、玩耍。
9.什么时间服用口服降糖药效果最好
张叔叔的糖尿病通过饮食和运动已经有些控制不住了,医生建议他开始服用口服降糖药。但是张叔叔却很疑惑,这降糖药该什么时候吃呢?医生建议在餐前服用比较合适,但是张叔叔买了很多种类的降糖药,以备不时之需,他就疑惑了,这么多种药都该餐前吃吗,那该餐前多久吃呢?无奈他又拨通了主治医生的电话,医生听后,询问了他购买的降糖药名称,笑着说,降糖药贵精不贵多,但是如果要联合用药的话,还是注意一下用药的时间,因为每一种药的服药时间是不同的。
餐前服用口服降糖药效果好吗
是的,从作用强度的效果来看,除极个别餐后服用更合适以外,口服降糖药都以餐前服用效果较好。
不同降糖药的服用时间
磺脲类降糖药在治疗初期可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而降低血糖,所以,磺脲类药物都要在餐前半小时服用。长期治疗后,虽然β细胞分泌胰岛素能力下降,但降糖作用仍很明显,这是磺脲类药物胰腺外作用的结果。
双胍类降糖药胃肠道刺激症状可能比磺脲类更明显,特别是降糖灵,可能引起口中有一种金属味道,还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等。为了减轻这类副作用,双胍类降糖药可放在餐后再服。
二甲双胍类降糖药因为可以引起明显的胃肠道反应,应在餐时服用,它不是促进胰岛素分泌而起作用,所以不会影响它的降糖效果。
α-糖苷酶抑制剂作为一类新的降糖药,不同于磺脲类和双胍类药物,它通过竞争性抑制小肠刷状缘的α-糖苷酶,减慢糖的分解、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因此,α-糖苷酶抑制剂应在餐前数分钟或与第一口食物一起服用。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要求餐前服用,餐后再吃效果较差,其中拜糖平和卡博平则以在吃第一口饭前嚼碎服用效果较好,倍欣则不必嚼碎服用。
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饭前、饭后服用均可以,但是有些口服降糖药服用后会有一些副作用,包括胃肠道刺激症状,如胃部不舒服、食欲不振、腹泻等。
为什么餐前服用降糖药效果好
一般来说进餐前在体内准备一个药物的环境,使餐后血糖不上升,这当然要比让血糖先上升,然后再把它压下来要好。
所以,如果没有什么副作用,各种口服降糖药都应餐前服用。但是除了餐前这一固定要求之外,不同种类的口服降糖药因为作用机理的不同,在餐前多久服用也不尽相同。
评价一种药效果好不好,除了其降糖作用强不强外,还包括副作用大不大。如果餐后服用疗效虽然可能不及餐前,但是副作用要少于餐前,那么还是餐后服用吧,但吃总比不吃效果好。
10.家庭怎样合理使用口服降糖药
徐大爷老伴去世后,便独居很久了。最近查出了糖尿病,病情还很严重,医生给他开了几种降糖药之后,吩咐他按时按量吃,可是徐大爷记性不好,医嘱还没到家就忘得一干二净,无奈又重新回到医院咨询大夫。大夫耐心地把注意事项写在纸上递给他,最醒目的两条就是:逐渐加量,及时记录!徐大爷回家照办了,给自己准备了一张大白纸,画上了表格,每天标着日期、用药量、用药时间、效果等栏,然后根据效果逐渐加量。一个月下来,果然见效许多。
在家里自己服用降糖药安全吗
安全,如果按照说明书和医嘱定时、定量地服用降糖药,是可以达到和住院一样的效果的。
家庭口服降糖药时的注意事项
糖尿病的治疗,除少数患者为胰岛素依赖型而必须注射胰岛素来治疗外,大多数患者,只需在控制饮食的基础上,口服一些降糖药而使病情得到控制即可。为保持良好疗效,并安全用药,必须合理使用口服降糖药,家庭用药需注意服药时间、剂量等方面的调节。
1.口服降糖药,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在单纯饮食控制后血糖水平仍较高时,不能用于1型糖尿病患者,以免因无效而贻误病情。
2.应定时、定量遵医嘱服用,且需作服药记录。记录内容包括药名、剂量及增减情况、服法、服药后反应、血糖及尿糖检查结果、饮食情况等。
3.各种制剂均宜从较小剂量开始,按病情及疗效逐渐增加剂量。
4.如有胃肠不适、皮肤过敏、白细胞减少、肝功能受损或低血糖反应时,应及时找医生进行处理。
5.长期服用某一制剂时,如渐见无效,则必须及时换用另一制剂。
6.注意药物配伍、合理使用剂量或慎用、禁用某些药物。
7.注意患者肝肾功能。口服降糖药在肝脏内代谢,由肾脏排泄,在伴有肝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中不宜使用。
老年糖尿病患者用药的注意事项
老年糖尿病患者尤其要注意药物的安全性。在降糖药当中,拜糖平主要作用于肠道,很少吸收入血,对肝肾功能影响少,是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最佳选择。单独使用不引起低血糖、不增加体重、联合用药没有禁忌、无药物蓄积,适合长期服用。
另外,老年糖尿病患者往往同时伴有高血压病、冠心病和高脂血症等心血管疾病,要服用各种药物,因此要求降血糖药副作用少,并能与多种药物联合应用,而且很多研究也证明,拜糖平还能使患者心血管受益。所以,拜糖平是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上佳选择。
口服降糖药以足够剂量治疗一段时间后,血糖若始终很高,疗效不明显,可改用胰岛素治疗。
§§§第三节 胰岛素是调节血糖的金钥匙
1.无须闻“胰岛素”色变
周阿姨被确诊糖尿病的那一天,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怎么得了这种病呢。孩子们比较清醒,知道这不是后悔的时候,关键还在于治疗。但是因为发现的晚,饮食、运动治疗已经不太管用了。医生建议直接使用胰岛素。周阿姨大惊失色,那不是上瘾的毒药吗?天天打,日日服,打上就下不来,不要不要。孩子们向医生询问过之后,给母亲找了很多糖尿病中期患者使用胰岛素后,仍然控制住病情,跟正常人一样生活的例子。周阿姨看着糖友们的经历,看着儿女诚恳的表情,放下了心。
胰岛素对于糖尿病患者很重要吗
是的,可以说不是一般的重要,而是非常重要。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也是唯一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的激素,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性药物。
体内胰岛素的生物合成速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类激素,体内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在人体十二指肠旁边,有一条长形的器官,叫做胰腺。在胰腺中散布着许许多多的细胞群,叫做胰岛。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受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如葡萄糖、乳糖、核糖、精氨酸、胰高血糖素等的刺激而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而体内胰岛素的生物合成速度受很多因素影响。
1.血浆葡萄糖浓度是影响胰岛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胰岛素释放呈两相反应。早期快速相:门静脉血浆中胰岛素在2分钟内即达到最高值,随即迅速下降;延迟缓慢相:10分钟后血浆胰岛素水平又逐渐上升,一直延续1小时以上。早期快速相显示葡萄糖促使储存的胰岛素释放,延迟缓慢相显示胰岛素的合成和胰岛素原转变的胰岛素。
2.进食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后,血液中氨基酸浓度升高,胰岛素分泌也增加。精氨酸、赖氨酸、亮氨酸和苯丙氨酸均有较强的刺激胰岛素分泌的作用。
3.进餐后胃肠道激素增加,可促进胰岛素分泌,如胃泌素、胰泌素、胃抑肽、肠血管活性肽都能刺激胰岛素分泌。
4.自由神经功能状态可影响胰岛素分泌。迷走神经兴奋时促进胰岛素分泌;交感神经兴奋时则抑制胰岛素分泌。
胰岛素的主要功能和机理
胰岛素的主要功能和机理如下。
1.调节糖代谢。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并抑制糖原的分解和糖原异生,因此,胰岛素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胰岛素分泌过多时,血糖下降迅速,脑组织受影响最大,可出现惊厥、昏迷,甚至引起胰岛素休克。相反,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受体缺乏常导致血糖升高;若超过肾糖阈,则糖从尿中排出,引起糖尿;同时由于血液成分改变(含有过量的葡萄糖),亦可导致高血压病、冠心病和视网膜血管病等病变。
2.促进肌肉、脂肪组织等处的靶细胞细胞膜载体将血液中的葡萄糖转运入细胞。
3.通过共价修饰增强磷酸二酯酶活性、降低环磷酸腺苷(cAMP)水平、升高环磷酸鸟苷(cGMP)浓度,从而使糖原合成酶活性增加、磷酸化酶活性降低,加速糖原合成、抑制糖原分解。
4.通过激活丙酮酸脱氢酶磷酸酶而使丙酮酸脱氢酶激活,加速丙酮酸氧化为乙酰辅酶A,加快糖的有氧氧化。
5.通过抑制PEP羧激酶的合成以及减少糖异生的原料,抑制糖异生。
6.抑制脂肪组织内的激素敏感性脂肪酶,减缓脂肪动员,使组织利用葡萄糖增加。
胰岛素须保存在10℃以下的冷藏器内,在2~8℃温度的冰箱中可保持活性不变2~3年,即使已部分抽吸使用的胰岛素也是如此。使用时,温度不超过30℃和小于2℃的地方均可,但必须避开阳光,以防失效。
2.胰岛素的是是非非您知道多少
张大妈服用胰岛素半年后,突然有一天,和女儿说:“我再也不吃了,这胰岛素也是毒药,害得我越来越胖。”女儿看着日渐发福的母亲,也叹息不止。平静之后,女儿坐在老妈床边,慢慢地讲了胰岛素的好处:要是不吃,病情就会控制不住。再者说发胖是很多原因造成的,不能把所有责任都推到胰岛素身上,主要还是要注意自己的饮食习惯……张大妈听着听着慢慢平静下来,回忆起自己的种种“恶习”,才知道自己怪错人了。
胰岛素是万能的神药吗
不是的,胰岛素在作为治疗糖尿病的必备药品的同时也有其不可忽视的弊病。
胰岛素的副作用
中国有古语:“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胰岛素在作为治疗糖尿病的救命良药的同时,也有它不可忽视的弊病。
1.胰岛素与肥胖
胰岛素应用可引起体重增加,而肥胖被认为是胰岛素抵抗中的主要恶果。
在实践过的一场试验中,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与非胰岛素治疗的患者相比平均增重4千克。科学上尚无法解释原因,但是却无法忽视这个落差。
2.胰岛素与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患者的心脏病发病率和心肌缺血死亡率增加了4倍。缺血性心脏病、其他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分别占糖尿病患者群总死亡率的40%、15%和10%。一项基于近3 000人的调查显示,代谢综合征(腹部肥胖、2型糖尿病、糖耐量受损、高血压病、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单独或多种病症并存)有较高患病率。其中每一种病症中,空腹和餐后高胰岛素血症是共同的威胁,提示有胰岛素抵抗存在。而胰岛素抵抗个体的HDL-C(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个体。
3.胰岛素与低血糖
医生经常因低血糖而排斥胰岛素的应用。的确,在对1型糖尿病患者的DCCT(美国1型糖尿病控制及并发症试验)研究中,强化血糖控制组的严重低血糖事件比传统治疗组增加了3倍。UKPDS(英国2型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关系研究)研究发现,胰岛素组的严重低血糖定义为需要他人协助或需要医疗干预)的发生率为23%,高于其他任何强化治疗组或传统治疗组。
胰岛素的工作原理
糖尿病发展到某个阶段,胰岛分泌胰岛素功能严重受损,所能分泌的一点胰岛素完全不够机体的需要,表现为即使大量口服降糖药也无效,导致血糖长期居高不下。
这种情况时间过长会产生严重的并发症,如失明、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这时选用胰岛素治疗是最合理、最有效的。治疗越早,病情越容易控制;到了晚期,去医院抢救还是要用胰岛素挽救生命。
可以说,这一阶段用不用胰岛素治疗是不以患者或医生的意志为转移的。长期以来社会上流传的“用上胰岛素就撤不下”的说法,其实有以讹传讹的成分。对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不用胰岛素病情就恶化,就得住院,当然用上就撤不下来;但对于占糖尿病95%以上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其中有相当多的人在渡过难关之后,还有机会改为原来的口服降糖药治疗。其原因是高血糖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损害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增加身体的胰岛素抵抗,两者都使血糖升高;用过一段时间胰岛素后,“疲劳过度”的胰岛β细胞得到一定程度的休息,高血糖控制后,其毒性作用也减轻,分泌的胰岛素可能会有所增加,加之机体胰岛素敏感性增加,改用口服降糖药后,自身分泌的胰岛素会使血糖在较长时间内较为稳定。
拒绝胰岛素治疗的人群中,还有不少人是因为害怕疼痛。这些人可选用“无针注射器”来注射胰岛素。这种注射器没有“针尖”,胰岛素被强大压力喷射入皮下组织,无疼痛之忧,只是价钱稍贵一些,对于经济较宽裕者,以“金钱”换“无痛”或许也是值得的。
3.胰岛素是“血糖鸦片”吗
一大早,许大夫刚到病房就听到李大妈在那里大喊大叫:“谁给我打的胰岛素,赶快给我停了,我绝对不打胰岛素,你们想让我‘成瘾’,想害死我啊。”她听到李大妈这样说,心里很不是滋味。
确实在临床医疗活动中,会遇到好多对胰岛素有偏见和顾虑的糖尿病患者,要说服他们接受胰岛素治疗,往往是一件让许多大夫都很头疼的事。原因就在于这些患者心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但却非常错误的观念:胰岛素就像鸦片一样,打上之后就再也离不开了。
她告诉李大妈胰岛素不是鸦片,不会“成瘾”;而且早打可以少打,晚打必然多打,甚至终身得打。李大妈问她:“是真的吗?”许大夫说:“是真的,我绝对不会骗您。”
胰岛素是“血糖鸦片”吗
不是的,胰岛素并非人们所想象的用上就撤不下来了,而是有其自身的使用规律。
胰岛素不存在“成瘾”的问题
从严格意义上讲,胰岛素并不是一种药,而是人体自身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一种生理激素,它对于调节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特别是对维持血糖正常具有重要作用。
在胰岛素问世之前,1型糖尿病患者都难逃死亡的结局,正是由于胰岛素的使用,才使糖尿病成为一种可治之症。这种救命良药并非是让人上瘾的“血糖鸦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