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争鼎 > 第26章 采薇诗会(二)

第26章 采薇诗会(二)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自从孝文帝迁都洛阳以来,仰慕华夏文采。在贵族子弟之间形成了学习汉族文化的风潮。寒食节举办采薇诗会、登凌云台展示才艺,便是这一风潮下的产物。

所谓的“采薇”,出自武王伐纣典故。相传当初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陷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最终饿死。所以取这个名字,乃是仰慕古人高义,以示效仿。至于诗会名称当初出自谁手,倒茫然不可确考。

寒食当天,确定参加诗会的学子,需要等上凌云台,由品评人出题,相互比试。比试人数最低两人,多多益善,在围观众人的注视下展示所学。

能在诗会上暂露头角的,不但对以后的仕途大有帮助,更会在士林中博得赞誉。是以诗会举办数十年来,从中走出很多才华横溢之人。成为国子学与太学学生最受欢迎的一个活动。

在杨愔的讲解下,张经认识了十位品评人。说起这十位品评人,张经才放下作为穿越之人的傲慢,真正重视了起来。

十人之中,地位最高的莫过于临淮王元彧,也就是元孝友的兄长。他作为一方诸侯,一向喜欢亲近士人,有此机会当然不可错过。元彧看起来不过比大哥张始均大了几岁,却是风流尔雅,让张经大生亲近之感。之前从元孝友口中得知,北魏的礼仪制度多数出自元彧和崔光之手,仅仅从这个方面来看,他也是有真才实学的人。

其次乃是河南尹郦道元。河南尹的官职,类似于后世的首都的市委书记。而郦道元这个人,则是《水经注》的作者。张经在高中的时候,是学过郦道元的文章的,至今犹记得《三峡》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名句,所以忍不住多看了两眼。郦道元已经有五十多岁了,脸型方长,一缕胡须飘落颔下,多了一份清癯刚猛之气。

剩下的人中,最有名望之人莫过于驸马都尉、徐州刺史、齐王萧宝寅。萧宝寅出身南朝齐皇族,乃是齐朝末帝东昏侯萧宝卷的亲弟。齐朝被萧衍所灭后,对萧齐皇族赶尽杀绝。萧宝寅在下人的拼死护卫下逃亡北朝,被宣武帝招为驸马,并封为齐王。此时刚刚从徐州刺史任上返京,接下来的职位未定,闲暇之余,也过来凑个热闹。

萧宝寅是十人之中唯一出身南朝之人。南朝作为华夏正统,一向文采鼎盛,他本人的学识在十人之中,不在于任何一人之下。只是数十年来立志复国,在文学上的造诣不显罢了。

张经对他的印象则停留在钟离之战上,大哥张始均出使南朝返回,也向他详细讲解过。

萧宝寅虽然前来参加诗会,不过一脸的忧郁之相。让张经忍不住和《天龙八部》中的慕容复做了对比。不得不承认,萧宝寅身上与慕容复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他甚至怀疑,当初金庸写慕容复这个人物的时候,是以萧宝寅作为原型的。

杨愔侃侃而谈,指着十人,逐一讲解其人生平事迹以及得意的作品。作为仅有十岁的他,忍不住让张经有个错觉,好像此时穿越过来的人不是自己,而是面前这个一脸稚嫩的孩童。在杨愔的面前,自己对这个时代的了解完全是个白痴。

坐在萧宝寅身后的,是中书舍人常景,在孝文帝时期既已名重朝廷。二十余年来,仕途坎坷。已经让他失去了仕途进取之心。俗话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仕途上的不不得意,让让他将精力更多放在探索诗文音律方面。在北朝,如果常景在诗文方面自认第二,是无人敢认第一的。

当初张经前往永宁寺,在浮屠之下见过常景的碑文,此时方才见到本人。杨愔讲到他的时候,言语之间充满崇敬。可以看得出,常景是他的偶像。

常景身后,则是黄门侍郎李琰之,乃是原吏部尚书李韶族弟。传说李琰之从少机警,善于谈论,经史百家无所不览。很多时候,朝廷遇到疑难问题,也要派遣门下省前往咨询。杨愔说到此人时,便不如对常景那般尊敬。

张经忍不住低声问道:“秦王你好像对这个李琰之有意见啊?他既然能够坐在裁判席上,一身学问是不用怀疑的吧?”

杨愔不置可否道:“李黄门的学问是没话说的。当初为宣武皇帝作起居注,下笔立就、无所迟疑。便是帝室三宗之一的安丰王元延明,也要经常向他请教,自以为不如。不过此人求名过甚,更可笑的是,还往往大言不惭。与常中书相比,却是差了一些。”

“哦,还有这回事?”

“呵呵,李黄门经常对别人说:崔光博而不精,刘芳精而不博。我既精且博,学兼二人。崔侍中乃是帝师,刘博士为文帝朝一代大儒。李黄门虽然学问深厚,不过这番话小弟却不敢苟同。不但小弟,即便是家父与各位叔伯品评人物时,也认为他博有余,精不足,言过其实了。”杨愔缓缓道:“李常中书与李黄门乃是姨表兄弟,同样学问深厚,性格却大不相同。”

十人之中,五人相对。首先一人,是中书舍人杨昱。虽然官职与常景一般无二,在士林中的名气则差的很多。坐在左边之首,也未尝没有烘托的意思。此人乃是杨愔堂兄,伯父杨椿之子。作为华阴杨家的人,从杨愔身上可以窥其一斑。

其下依次为国子学博士陈仲孺、太学博士祖莹,御史羊深,郎中温子升。几个人张经多多少少都有些熟悉。杨昱是杨愔堂兄且不必说。国子学博士陈仲孺教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的“乐”,乃是朝廷造诣最深的音乐大家。张经身为国子学生,自然是知道的。

太学博士祖莹,出身贫寒。从小苦学不辍,张经记得小时候读《三字经》的时候,村里老学究经常给他讲解其中人物故事,“莹八岁,能咏诗”,这个祖莹便是其中之一,乃是古代有名的神童。御史羊深的名气虽然不显,不过他的弟弟羊侃在历史上却是大大有名。

当听杨愔说起羊深为泰山羊家之人时,张经便询问起羊侃其人。不巧的是,羊侃刚刚离开国子监,进入宫中充当侍卫。让他很是遗憾。

至于最后一位温子升,前几日所说的童谣之中便有此人的名字。“帝都三郎中,始有左民原有恭,温郎高坐才子生。”三郎中讲的便是大哥张始均,杨愔的舅舅源子恭和温子升。张始均的才学他是知道的,能和自己的哥哥并列,张经便不敢小瞧了他。

更何况从杨愔口中得知,四年前温子升参加朝廷人物选拔,在天下8000多人中脱颖而出,夺得第一名,当时他才二十二岁。仅仅只是这一条,便足以说明其人的才华。

听完杨愔介绍完十位裁判,张经再也不敢小瞧了在场之人。十位裁判,真可说得上星光璀璨,乃是名副其实的“全明星”。

抬头望去,凌云台下人山人海。不但国子学与太学学生,仕女才子、公子王孙也纷纷踏足而来。更有洛阳城内几家妓院的头牌,前来一睹学士风采。张经在心里粗略估算了一下,竟然不下于三千人。

当然,凌云台四周未有栅栏,周围数里均被士兵守卫着,只在西方留有大门,不是谁都可以进去的。

俗话说“马有马道,蛇有蛇路”,那些留在外面的贩夫走卒虽然不能目睹凌云台的盛况,不过并不耽误他们取乐。几家大商铺的掌柜的,花钱买通了进去的消息人士,在外面设置了几个赌点,专门接受各类人物下注。清河张家的四公子张经的名字赫然在列。

参与凌云台赋诗的,不只有太学与国子学生。还有为数不少负笈游学的各地士子。前来参加采薇诗会的,或多或少都有些名气。这就让各大掌柜的在设置赔率上有了更大的余地。

洛阳城内一向是达官贵人云集,如同采薇诗会形成了惯例一般,场外的押宝也成了一大特色。上至王公大臣,下至贩夫走卒,无不喜好此道。一钱不嫌少,万贯不嫌多,许多手眼通天的掌柜,往往在一天内可以挣到数十万的身家。

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张经来的时候是没有见到的。张经、杨愔与元孝友等人与各人相见之后,便到了一处所在坐了下来。

“张——张少爷——我家公子让我前来询问,你有把握击败那个魏收吗?”张经刚刚坐下,便见到书僮模样的人怯生生地询问。

张经转身看去,却是崔家大小姐崔素清在远处紧张地盯着他,忍不住做个笑脸道:“你家公子实在太抬举我了。空口白牙的,我能乱吹吗?”

眼前的书僮明显是丫鬟装扮的,听到张经的打趣,脸上一红,热忍不住转身跑了开去。

“咚——!”还没等到张经仔细回味,便听到一声锣响,四周随即寂静下来。

一人登上凌云台,四顾作了一揖,轻声道:“今日采薇诗会,乃是以文会友之举。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诗会规则,想必已为大家所熟知。登高作赋,乃是我辈本色,接下来希望大家各展生平所学,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治国方略、兵法策略,凡是治国匡扶社稷之术,均可与他人一较高下。十年寒窗苦读,望大家勿要辜负这凌云台之名。”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