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穿回原始社会搞基建 > 大风车吱呀转

大风车吱呀转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陶夏想做的风车,不是荷兰的郁金香风车,而是中国的立轴风车。

这种风车是立着的,类似于走马灯或者陀螺,旋转方向平行于地面,也就是说不论风从哪个方向吹来,风车都能转动。

还可以通过升帆、降帆来调节转速,比荷兰的大风车要好用得多。

这种风车如果做成了,类似的技术不仅可以用于磨面粉,还可以用于农田灌溉、铸铁鼓风。

立轴风车最好能在收麦前做好,实在做不出来也没关系。

麦子收割之后,要经过晾晒、脱粒、存进谷仓等好几个步骤,准备拿出来吃的时候,再吃多少磨多少。

与画城、做船模一样,在制造风车的时候,陶夏也带着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效果最好了。

城邑周边的地形,陶夏了如指掌。

她带着孩子爬上了城邑东边的悬崖:“大家闭上眼睛,感受下风的力度。这里风力正适合。”

“来,大家睁开眼睛。再看看悬崖下面是什么?”

“是草地。”孩子们齐声答道。

“我们可以用风车的动力,做一个简单的绞盘将山下的麦子提到山顶,原理就跟你们原先在村子里升双手族旗一样。这里距离河也不远,以后在岸边建个渡口,磨好的面粉可以直接装船,运到远方去交易。”

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石影故意凑近听了一耳朵,差点晕过去,这不是初中的物理课嘛,赶紧逃跑了。

陶夏在桦树皮上画出风车构建图,给孩子们讲解。再往后涉及到伐木、组装工作,孩子们只能给工匠们打打下手了。

陶夏先是让人砍来四根直径超过一米的杉木,作为支撑架。然后再用稍细一点的杉木,横着交叉架在支架上,刻出卯榫后再用铜锔子固定住,支柱和框架就算是搭好了。

风帆用麻布制作,再刷上橡子淀粉浆糊和鱼鳔胶晒干,便完全可以防水防漏风。

风帆三米高,两米宽,一共八面,始终有三个面受力,推动一个石磨肯定没问题。

把风帆固定到立轴上,立轴再拉到支架上面,在相互连接的地方用金属做卡槽,里面注满了油脂,以减少磨损。

立轴距离地面约有一米半的距离,是悬空的,一个人可以推着立轴转动,启动风车。风力之下更是转速极快,用来磨面粉完全是绰绰有余。

风车做好正式挂帆测试那天,很多族人自发地前往观看。

陶夏在风车底部卡了根测力矩棍,拴上绳子让二十人拉住。

她一声令下,八个风帆全部展开。

霎时,二十个人的神色全部变了。围观者不明所以,瞬间紧张起来。

“怎么了?出什么问题了?”

二十个人皆涨红了脸,憋着气说不出话来。

陶夏镇定自若,笑叹道:“是风的力量,太大了。”

众人皆大惊,这可是二十个强壮的青年男子。风,有这么大的力气?

“放!”陶夏又命令道。

二十个人一起松开手,风车发出了吱呀的声响,快速地转动起来,带动立轴,立轴带动石磨,石磨下放了豆子作为麦子的替代品用来测试碾压效果。

一会儿,豆子全部被磨成了粉末状。陶夏捻起一撮,洒向空中,脸上的笑意比夏日的艳阳还要浓烈。

“我姐姐太厉害了!”陶冬在一帮孩子中自豪地疯喊道,孩子们发出阵阵欢呼。

陶夏谦虚道:“造出风车并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在深林中砍下杉木的族人、一起搭建出风车骨架的族人、挥洒汗水浇筑出铁链的族人、忍住鱼鳔胶的臭味制作出风帆的族人,还有为了此做后勤保障的诸位,都是造出风车的功臣!”

一席话说完,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石影站在陶夏身后,轻轻感慨道:“以前我对基础学科知识毫无敬畏之心,知识本身没有温度,但通过知识去改善生活、帮助他人,让人觉得特别温暖。如今在族人眼里,你可能真的快要成神了。”

“我不是神,也不想成为神。刚刚说了这么多,就是想告诉他们,这风车是大家用自己的双手造出来的。但其实,我现在最想要感谢的,是曾经的老师。”陶夏真诚地回答道。

“嗯?怎么说?”石影眨着他清澈的眼睛问道。

“小学老师教会我一立方米等于一千升,初中化学老师教会我空气平均分子量是二十九,高中化学老师教会我标准情况下一摩尔气体是二十二点四升。”

石影前一世没上过高中,听得一头雾水:“所以呢?”

“所以可以算出空气的密度是一点三公斤每立方米,进而估算出风帆需要的大小以及风车的理论功率。”

石影忽然觉得自己有些腿软,虽然自己比陶夏高一个头,还是差点要给陶夏跪下:“姐,要是你做我的老师,我上课绝不睡觉。”

“擦擦你的口水吧,出息!”陶夏笑着白了他一眼。

“我是想到收了麦子能吃到面条才流口水。”石影擦了擦嘴,眼睛笑成了一条线。

远处田野里,干活的奴隶停下手中的活儿,遥望着山顶转动的风车。

“那个大家伙是什么?”

“听说叫风车,可以使唤风干活。”

“可以让风也成为奴隶?”奴隶们惊叹道,不禁对着风车顶礼膜拜。

在他们眼中,这个风车已经成了陶夏的化身,那个连风都能奴役驱使的女人。

如果她不是神,神又该是什么样的呢?

***

晴朗的夏日午后,城邑外广袤的麦田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成熟的麦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陶夏主持了一场向先祖祭告丰收的仪式,祈求先祖保佑接下来的半个月千万别下雨。

祭祀结束后,所有男人头戴草帽,手持镰刀或者石镰、蚌镰,弯下腰,撅起屁股,开始了这辈子第一次的收麦。

他们其中绝大部分人,以后也将永永远远、世世代代的以此为生,被栓牢在这片土地上。

“舅舅,快看!这麦子长得多好!”一个年轻的男子兴奋地喊道,他的眼神里喜悦扑扑往外溢。

“是啊,比栗米大多了!”这位舅舅凝视着手心里的麦粒,又抬起眼眸看向整片金黄的海洋,回想起一年前在山洞中的生活,心中升起无限感慨。

年轻人凑近麦穗,深吸一口气,沉浸在麦香中不知在畅想着什么。

野民们想到这么大而饱满的麦子要交五分之一给城邑,不禁有些心疼。

转念一想,要是不搬来房河,连这五分之四的麦子也吃不到,心里又平衡了一些。

看到山崖上风车,心想以后有机会一定要立功表现,争取住到城里去,不然城里人根本不愿意跟自己这样的野民睡觉。

奴隶们可没想这么多,麻木的干着活。这些主人即便过上神的好日子,对奴隶还是同样的苛刻与残忍。

城邑中,一群孩子们好奇地围着一个巨大的麦堆,争先恐后地往嘴里塞着麦粒,脸上洋溢着甜蜜的笑容。

老祖母和部族中的老人们就这么温柔地看着孩子们,笑得合不拢嘴。

老天爷很给先祖面子,收麦这些天确实没有下雨,接下来还要进行晾晒、清理和储存的工作。

首先,族人们将收割好的麦子铺在场地上,让太阳把它们晒干。

这个过程需要耐心地等待,每天都要翻动麦子,确保它们被均匀地晾晒。

孩子们也加入了这个队伍,他们穿梭在场地中,帮助大人翻动麦子,用小手捡出杂质和麦糠。

在晾晒的过程中,要同步进行清理工作,人们用筛子和鼓风带将杂质和麦糠吹掉,留下纯净的麦粒。

女人们紧锣密鼓地编制麻袋,今年收获的麦子实在比预估的要多很多,提前准备的麻袋数量明显不足。

人们将清理后的麦粒装入麻袋或粮仓中,确保它们不受潮湿和鸟害鼠害的影响。粮仓里堆满了金黄色的麦粒,像一座座小山峰。

“今年收成真好!这些麦子足够我们吃上一整年了。”一个族人看着满仓的麦粒,感慨地说道。

其他族人纷纷点头,丰收的喜悦和满足让人们的脸上挤满了褶子。

接下来,陶夏的风车和石碾子就派上了用场。

人们将部分麦粒磨制成面粉,用来制作各种面食。磨面粉是个技术活,这个过程需要经验和技巧,因为磨制过浅或过深都会影响面粉的劲道。

什么高筋面粉、低筋面粉之类的磨制技巧,就让负责风车磨坊的族人自己总结吧,这样不仅能增加族人的威信,还能让他们可以有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劳动中。

至于用面粉制作面条、馒头等食品,陶夏把方法教会了部族中几位擅长烹饪的姨妈和表姐,很快面食的吃法风靡了整个城邑。

各部族甚至野民村子自发了举行了一些小型的庆祝活动,陶夏被邀请四处参加宴会,面饼夹烤肉吃了个痛快。

席间不少年轻人邀请陶夏跳舞,有男也有女,大家发自内心的热情和感激到让陶夏不忍拒绝,以至于白天常常腿酸胀得走不了路。

石影酸溜溜地跟陶秋和菱角吐槽道:“她现在可是夜夜笙歌啊。”

“你不也天天晚上跟着蹭吃蹭喝去了吗?”菱角毫不客气地白了他一眼。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